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微短剧如何从“爆红”走向“长红”?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2日22:01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8月18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实施《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强调“要多措并举加强内容建设,增加优质广电视听内容供给。鼓励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微短剧的用户规模达6.62亿人,半年增长率高达14.8%;占整体网民的59.7%,较上半年增长7.3个百分点。而另一方面,前有粗制滥造的小程序短剧创下“单剧8天充值破1.2亿元”的销售神话,后有AI生成的劣质画面被数千万人追捧。我们不得不思考:微短剧的狂飙突进究竟是我国网络视听产业的突破,还是一场竭泽而渔的文化透支?

虚假繁荣暴露创作枯竭。数据显示,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已从90分钟涨至101分钟,追平即时通信。但这种用户黏性建立在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拿捏上,而非内容价值的真正提升。资本短时间内的大量涌入更加速了行业泡沫的形成。截至8月18日收盘,微短剧概念股合计A股市值达到6340亿元,年内已有吉视传媒等6只概念股涨幅超50%。平台间的竞争陷入“流量至上”的怪圈,创作者不再潜心打磨剧本,而是一味追逐强冲突、快节奏、高刺激的“爆款公式”。终有一天,用户新鲜感消退,审美疲劳产生,留下的只会是一片内容荒原。

认知侵蚀危及文化根基。微短剧最大的隐患在于其对公众认知方式的悄然改变。当复杂的历史事件被压缩成几十秒的碎片化叙事,观众的思考能力和审美品味都在无形中被矮化、异化。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抗日题材作品也难逃被肆意戏谑的遭遇,先烈用生命铸就的历史被解构为荒诞笑料,部分年轻人甚至产生“原来抗日这么轻松”的认知偏差。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不仅是在篡改我们共同的记忆基因,更是在悄然腐蚀一个民族面向未来的精神根基。

走出困境需要价值重塑。微短剧行业要实现健康发展,必须重新审视内容与流量、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的关系。2024年7月《微短剧版权保护倡议书》出台,广电总局明确要求杜绝“现代技术手段粗暴嫁接抗战情景”的乱象。但这些外部监管只能治标,真正治本还需要行业的内在觉醒。一方面,创作者应当意识到,技术只是手段,内容才是根本。AI可以提升制作效率,但不能替代创作思考;“短平快”可以吸引眼球,但唯有深度才能留住人心。恰逢抗战胜利80周年,央视暑期强档推出《我们的河山》,导演毛卫宁在拍摄时立下“历史真实、战争真实、生活真实”的军令状,就为微短剧行业的良性发展树立了良好示范。另一方面,平台方更需改变算法导向,从单纯追求用户时长转向价值引导。优质内容的市场潜力已经显现,芒果TV独播剧《难寻》通过网台联动播放,集均有效播放达925万,成功吸引品牌广告投放。这说明观众并非只爱低俗,市场也从不拒绝优质。

一边是流量裹挟下的野蛮生长,另一边是价值引领下的久久为功,微短剧的千亿市场规模从来不是衡量文化成就的标尺,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时代精神、滋养国民心灵,才是微短剧从“爆红”走向“长红”的通行证。技术的车轮从未停止转动,但比技术跑得更快的,应该是那些更加耐人寻味的精神共鸣和向前奋进的文化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段智炜(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中南路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