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让城市在绿色呼吸中焕发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2日21:44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县调研时首次提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深刻的“两山”理念,科学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载体,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战场。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并部署了“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的重点任务。

站在经济转型与社会变革的十字路口,探索城市发展新路径,走好绿色低碳之路,关键在于始终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将低碳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通过找准切口、精准发力,推动城市发展提质增效与“绿色”能级跃升同步实现,真正构建“会呼吸”的绿色生态之城。

以绿色楼宇赋能城市经济转型。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土地资源趋紧,楼宇日益成为产业集聚的核心空间。发展低碳楼宇,是楼宇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需围绕低碳目标优化产业布局,着力延链、强链、补链,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例如,武昌滨江核心区的国铁城投中心,作为全国首个高铁科技产业总部“双碳”楼宇,有效聚集了高铁科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徐家棚区域则通过精准招商,吸引了中广核、中煤、国能、国电投、皓华智慧能源等新能源领域头部企业,有力推动了低碳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楼宇自身的建设、管理与运营也必须向绿色低碳深度转型。在建筑设计环节,应广泛采用新型保温隔热材料、高效节能玻璃等环保建材,从源头降低能耗。在运营管理层面,积极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对楼宇内的照明、空调、电梯等设备进行精细化、智能化调控,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通过内外兼修,使绿色楼宇成为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

将校园打造成近零碳实践先行区。“近零碳”理念追求碳排放与吸收的动态平衡,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务实行动。作为重要的公共用能单元,校园是实践这一理念的理想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中融入低碳理念,能有效削减碳排放。湖北大学的实践颇具启示:通过对图书馆实施能源托管,将全部荧光灯管更换为18瓦物联网LED护眼灯,不仅提升了照明质量,能耗更骤降55%。结合定时控制、场景设置、人体感应等多种智能调控手段,预计全年可节电近80万度,相当于减少碳排放约420吨。此类成功案例值得推广。应大力实施近零碳校园建设行动,在绿色建筑改造、可再生能源利用、智慧能源监控、推广绿色出行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时,充分发挥校园的教育传播功能,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低碳节能意识和技能,让绿色发展的种子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让低碳生活方式成为全民新风尚。低碳城市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政府积极引领、企业主动担当、公民广泛践行。在生产端,应引导企业应用低碳技术,减少污染排放;在消费端,倡导公众转变观念,崇尚简约适度、绿色健康的消费方式;在处置端,严格落实垃圾分类、雨污分流等措施,共同守护美好人居环境。建设低碳社区是撬动全民参与的重要方式。徐家棚街道油料所小区作为低碳社区试点,计划进行系列探索:通过建设新能源充电桩、打造生态花园、增设光伏座椅与智能路灯等硬件设施改善环境、实现能源循环利用;引入“碳普惠”机制,以儿童科普带动家庭参与,试行“节能收益+碳积分”双重激励,激发居民参与热情,保障绿色生活方式的持久活力。

“两山”理念引领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是践行这一理念的必然要求。面对时代课题,我们必须主动识变、科学应变、大胆求变,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在经济领域,以绿色楼宇为突破口推动产业转型;在教育领域,以校园为阵地传播理念、培养人才、孕育创新;在社会层面,凝聚共识引领全民践行低碳风尚。唯有将绿色理念深度融入生产、生活、生态的每一个环节,我们的城市才能更加宜居宜业,真正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丰(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徐家棚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