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下午,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殿勋到武汉市调研城市更新和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实地了解试点推进情况,研究部署下步重点工作。李殿勋来到位于江汉区的“武汉·理想之地”项目现场,调研在城市增量小区开发中探索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试点推进情况,叮嘱项目单位高标准建设“好房子”,高品质配置“好服务”,依靠卖好房子形成短期资金回笼,依靠卖好服务形成长期现金流。老百姓过日子,讲究安居乐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 “好房子”,并定义为 “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房子”。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再到“住有优居”,“好房子”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好日子的期待。
“好房子”首先是“有故事的房子”,是城市文脉的延续与新生。昔日的万国跑马场,曾是汉口与世界对话的窗口,充分体现了东方芝加哥的繁华现代与“敢为人先”的精神。如今,“理想之地”在此拔地而起,它没有粗暴地抹去历史的痕迹,而是将汉口的历史风貌融入血脉,让未来的操场跑道与百年前的赛道在时空上重叠。这种历史传承,赋予了建筑厚重的文化底蕴,超越了时间空间,承载着集体记忆与城市精神。其次,“好房子”更应该是“有温度的房子”。它不仅在于建筑本身的品质,更在于对居住需求的深切体察。从为“一老一小”精心打造的嵌入式服务空间,到利用架空层、空置铺位构建的便民服务站,再到引入顶尖教育资源“一初学苑”,用“全龄友好”的理想家园,具体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好房子”的标准,是让每一个归家的人,都能在熟悉的街角、便捷的服务、优质的教育中,感受到生活的踏实与尊严。
李殿勋省长强调的“高品质配置‘好服务’”,正是点出了城市更新与房地产发展的变革方向,即从“居住需求”向“生活品质”,从“资产交易投资”向“全生命周期价值创造”的深刻转型。这“好服务”,是“韧性之网”,在江汉区的实践中,“G4(黄金4分钟)行动”将心肺复苏培训普及至社区服务者,构建起无形的生命防线;金融街集团吉年养老构建“社区颐养中心+中医问诊+长者食堂+居家养老”一体化服务体系,让居民在享受现代都市便利的同时,心中多一份“住着踏实”的安宁。这“好服务”,是“活力之泉”,周边的新唐万芊荟打破传统商场模式,注入社交与文化属性,既容纳德华楼等老字号的烟火气,也拥抱年轻主理人的手作工坊;既举办“斑马市集”的潮流狂欢,也开展“老街摄影展”的文化寻根,不仅是购物场所,更是成为连接邻里、激发创意的“社区新聚场”。这“好服务”,是“智慧之脑”,是治理效能的倍增器。依托万物云的“灵石”AI大脑和街道级数字运营中心,打通了社区、城市、商业的数据孤岛,实现了智能消防、安防、节能、维保的“一网统管”,不仅显著降低了城市管理成本,更让治理的触角深入到每一个细枝末节,使城市运行如精密的钟表般高效而有序。
“卖好房子”与“卖好服务”,一短一长,一实一虚,共同构成了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的“双轮驱动”。短期,依靠“好房子”的高品质与稀缺性,实现建设资金的快速回笼,为城市更新的稳健推进提供坚实保障;长期,则依托“好服务”所创造的持续价值与用户粘性,形成稳定、健康的现金流,实现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这不仅是商业模式的重构,更是发展理念的升华,从追求速度与规模的“房地产开发”,转向注重品质与体验的“城市运营”与“生活营造”。江汉区的“理想之地”模式,生动体现出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通过政府引导、试点先行、社区协商、各方参与的方式,盘活城市“沉睡的资产”,打造出兼具韧性、活力与智慧的“完整社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江汉区的“武汉·理想之地”不仅仅是城市空间的更新,更是对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的革新,是在市委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下,“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空间、向内需要潜力”的深刻践行。在这片发展热土上,每一栋建筑都饱含着历史的温度,每一份服务都流淌着人文的关怀,我们有理由相信,武汉这座英雄之城,正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锐气,在“支点建设”的壮阔征程中,铸就一座让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之城”。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濂溪(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民政局)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