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青山邻绿水,生动最武昌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3日10:50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中国共产党武汉市武昌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8月22日举行。全会指出,武昌作为“楚天首区”、经济大区,必须知责而担、知重而行,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今年以来,无论是谋定“123”总体安排还是“八个更大作为”工作举措,都把生态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

回顾上半年,武昌区半年地区生产总值破千亿的发展图景中,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格外亮眼。遥看沙湖畔,“一栋楼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碳汇大厦已入驻企业90余家。立足“一楼”辐射“一带”,环沙湖“双碳”经济带聚集涉碳企业400多家,产业规模超100亿元。武昌区正充分发挥山水形胜生态优势、中碳登国家级平台优势,全力打造全国碳市场中心和碳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以发展“含绿量”不断提升增长“含金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发展“双碳”产业就是这样一项观全局谋一隅、以一隅服务全局的长期任务。14年前,湖北省以高度战略思维提出把武汉市建设成为全国碳交易中心和金融中心。4年前,全国唯一的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中碳登“落子”武昌区。此后,武昌区便牢牢把握住了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地做绿色经济的推动者,以实际行动融入和服务全省全市发展全局。围绕“双碳”产业发展,武昌区创新建立碳共识、碳述职、碳招商、碳创新“四大行动”工作机制,促使宣传、组织、商务、金融部门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各尽其责。以碳共识凝聚思想合力,以碳述职压实责任链条,以碳招商激活产业动能,以碳创新突破发展瓶颈,凝聚起上下一心、共促绿色转型的工作合力。

“双碳”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尊重客观规律,尤其是要把握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正如武昌区在推进环沙湖“双碳”经济带中,既要做中碳登的长期支持者,进一步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用市场的力量让“减碳”“降碳”转化为真金白银,激活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因素;又要深化“碳招商”“碳创新”等机制,强化政府服务效能,实现二者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例如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对产业重点企业进行精准招商;依托“双碳”上下游企业,组建绿色低碳产业联盟,为市场提供一揽子整体解决方案,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产品创新等。同时,积极争取省市在政策、资金、项目等各方面支持,形成高位推动、三级协同的工作格局。从一栋大楼到经济带再到集聚区,武昌的“双碳”经济发展跑出了加速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拥抱“双碳”产业、发展绿色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要为人民建设美丽、宜居、韧性的武昌城。武昌区一方面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让“双碳”产业成为城市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源,另一方面延伸拓展一批低碳应用场景,激发大众的“碳共识”,培育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碳汇大厦的空调智控系统、感应照明模式、管道直饮水系统等低碳应用场景,实现综合节能率15.6%;沙湖公园内增设光伏板的运动器材和新增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让绿色生活触手可及;武昌区机关成为全省首个通过碳普惠机制实现的“碳中和机关”;率先打通降碳到数据到资产到资本的转换链条,推广“武碳江湖”小程序,为人人参与低碳生活提供实实在在的正向激励,让低碳生活理念贯穿日常生活。

江流贤胜武昌城,在这里,黄鹤楼的千年诗韵和环沙湖“双碳”经济带相互辉映,1800年的悠悠历史与向新向绿的蓬勃生机,共同构成了武昌不一样的城市形象。对标全国一流城市、先进城市,武昌区还需择高而立、向上而行,既要“绿色颜值”,也要“金色产值”,为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全市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作出武昌新的更大贡献。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世琎(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郭蕾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