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山水星光”何以闪耀洪山?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3日20:20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东湖之滨,珞喻为脊;学府林立,山水作屏 。中国共产党洪山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8月23日举行。全会强调,要扎实推进科技创新提能,全面优化创新布局、提升创新动能、汇聚创新活力,助力支点建设的核心优势加快转化。支点建设的使命落在荆楚大地,洪山被推到聚光灯下,从“最大”到“最强”,从“学府林立”到“创新策源”,从“山水形胜”到“绿色发展”,每一步都写着同一句话,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

洪山的底气,藏在山水之间,更藏在数字和场景里。洪山实施“山水星光”计划,发布“山水星光”计划及“星光科转8条”,最高奖500万元,打造4大硅巷,加速形成环大学创新发展带;首创“先投后股”2亿元资金池,撬动“洪山母基金”签约规模近160亿元,推动可注射纳米机器人等160余项目落地。营商环境方面,数字街道、先租后让、商会直通车等改革降低企业成本,政府采购向中小微倾斜九成。高校、实验室、企业、资本、人才,这些要素在洪山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相互交融的化学反应,这是洪山的区位优势,更是时代赐给洪山的机遇。

机遇从不会自动变现,而是需要一个敢打敢拼、善作善成的干部队伍去点燃。全会提出“高能级大学之城”,看似五个字,实则是一场系统重塑。经济总量要跃升,产业能级要突破,创新浓度要翻番,城区品质要刷新,民生温度要提升。这要求干部必须是政治上的明白人,发展上的开路人,群众中的贴心人。

政治上的明白人,首先要读懂“支点”二字的分量。支点,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国家战略的支点、中部崛起的支点、人民幸福的支点。干部只有把“国之大者”与“区之要者”贯通起来,才能在千头万绪中抓住主线,在复杂局面中保持定力。要学会把总书记的要求翻译成项目书、施工图和时间表,让每一次讲话、每一份文件都变成可感可及的学校、医院、实验室和产业园区。

发展上的开路人,必须懂科技、懂产业、懂城市、懂治理。干部如果只会“纸上谈兵”,就无法把实验室里的“0到1”变成生产线上的“1到100”;如果只懂经济不懂民生,就无法让“大学之城”的红利流进老旧社区的厨房和阳台。建设洪山,既需要能在谈判桌上与世界500强对话的招商尖兵,也需要能在背街小巷里和居民一起量雨污分流尺寸的“小巷总理”。专业能力是干部的立身之本,复合型结构是团队的最优配置。

群众中的贴心人,说到底就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大学之城的居民,白天是实验室里的研究员、教室里的老师,晚上是地铁里的乘客、社区里的父亲母亲。干部要学会用“用户思维”做服务,让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洪山找得到共享实验设备,也要让他们下班后能在社区食堂吃上一碗热干面;让老城区的居民看得到窗外的南湖碧波,也要让他们在15分钟生活圈里遇见托幼、养老、健身、阅读的全龄友好场景。只有把“发展指数”翻译成“幸福指数”,干部才能真正赢得掌声。

有了方向,还要有路径。洪山区委给出的答案是树导向、强本领、激活力、护担当,这四个词背后是一套完整的干部生态体系。导向,就是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成事”作为标尺,让想干事的有舞台、能干事的有擂台、干成事的有奖台;本领,就是把课堂搬到项目现场,把导师请到产业一线,让干部在科技园区、招商前线、城市更新指挥部里淬火成钢;活力,就是让“能上能下”成为常态,让“赛马机制”取代“论资排辈”,让“年轻面孔”与“白发智慧”同台竞技;担当,就是为冲锋者兜底、为改革者撑腰、为失误者容错,让干部甩开膀子而不必提心吊胆。

星光不问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当干部既懂全会精神,也懂实验室里的前沿技术;既敢拍板,也懂呵护青年梦想,洪山就完成了从科教大区到创新强区的关键一跃。大学之城,正当青春;山水星光,未来已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桂靖恒(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道)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