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选择难走的路,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4日11:48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8月23日,洪山区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召开,进一步明确要以“高能级大学之城”建设为目标,坚定不移推动“支点建设”走深走实。作为武汉乃至中部地区科教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洪山再一次站在了转型跨越、赋能发展的战略风口。在这场以"大、学、城"深度融合为内核的升维变革中,洪山以“选择难走的路,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的坚定姿态,将高校的创新势能转化为区域发展的澎湃动能。从“大学集聚”到“创新策源”的蜕变,从“校区联动”到“城校融合”的突破,都充分的说明,真正的跨越必然伴随阵痛,最美的风景永远属于敢闯险峰的攀登者。在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中,洪山区委以支点建设为奋斗目标,正凝聚起政产学研金介用的磅礴合力,在转型发展的奋斗之路上开辟出一条通向未来的光明坦途。

“大”,不仅是规模之大,更是格局之大、能级之大。洪山坐拥35所高校、26万户市场主体、15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赛迪创新百强区”中位列全国第12、全省首位,资源家底可谓雄厚。但要真正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切实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必须跳出资源依赖、突破机制壁垒、优化创新生态。全会审议通过《进一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实施意见》,正是从“人”这一关键要素切入,激发干事活力、赋能制度创新,以干部敢为带动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没有一流的创新生态,就没有一流的创新成果。洪山要做的,是继续强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双轮驱动,依托“星创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等载体,系统推动“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实现从“物理集聚”到“化学融合”的真正跃升。

“学”,是洪山最鲜明的标识,也是最需破题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要“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洪山高校云集、科研平台密集,推动“学术富矿”变为“产业金矿”是当前重中之重。我们看到,全区正大力推进“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建设,实施“山水星光”计划,布局概念验证与中试平台,开展“揭榜挂帅”,试行“先投后股”,这些都是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举措。在此基础上,更需从机制上推动“学”与“产”深度融合,分类施策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顺畅流动,让实验室成果更快走向生产线、融入产业链。同时,也要支持高校打开“围墙”,推动图书馆、实验室、体育设施等资源向社会开放,实现“大学的城市”与“城市的大学”共生共荣。

“城”,是创新的承载空间,更是生态的直观体现。没有高品质的城市空间和环境,就难以吸引和留住一流人才与项目。洪山对标上海杨浦,不仅是政策层面的学习,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对齐。当前,全区正通过城市更新、街区改造、场景开放,系统打造适宜创新人才栖居的生活工作圈。推进“艺术创新街”“数字园区”“低空经济示范区”等建设,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升级,更是创新氛围的营造、城市气质的重塑。此外,还应进一步推动政务服务“直通楼宇”、政策“精准推送”、诉求“高效响应”,以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区域吸引力,真正让洪山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创新热土。

洪山因大学而兴,必将因创新而强。此次全会提出“坚定扛起支点建设洪山使命”,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担当。它要求洪山在“大”的基础上提升集聚力,在“学”的优势上增强策源力,在“城”的建设中优化环境力,最终实现科技—产业—城市—人才的良性循环。从“大学之城”到“创新之城”,洪山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条路并不轻松,但它注定精彩。全会号召全区干部担当作为、奋勇争先,对我们年轻干部既是嘱托也是机遇。我们唯有以“干字当头、奋楫争先”的姿态,以“久久为功、创新不止”的韧劲,在这场大学之城升维的进程中同频奋进、躬身实干,才能真正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征程中彰显洪山担当、贡献洪山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范容(武汉市洪山区关山街道办事处)

责编:丁玥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