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有一种“汉超”叫武昌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5日23:34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2025武汉城市足球超级联赛开赛以来,赛事关注度持续升温,热度不断攀升。揭幕战便创下中国业余足球赛事上座率第二高的历史纪录,成为街头巷尾、线上线下共同关注的热点。“汉超”的“出圈”,不仅源于足球运动本身的魅力,更在于其“直抵人心”的人间烟火气。

武汉历来是中国足球的重镇,职业球队素有“汉军”之称。武汉车谷江大女足勇夺首届亚足联女足俱乐部冠军,武汉三镇队实现4年4冠,刷新湖北职业足球最佳战绩,更向国家队输送了王霜、蒿俊闵等一大批优秀球员。成绩背后,是一座城市文化的深厚积淀与不断传承。

武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脉络深远而多元。从“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诗意到“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豪迈,三镇鼎立、两江交汇的地理格局,孕育出独特而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作为“楚天首区”和文教重镇,武昌更是汇聚了黄鹤楼等众多文化地标和精神符号。本届汉超各区的专属海报中,武昌队“代表”以一位正在奔跑的黄鹤楼拟人形象精彩亮相,这不仅是一种视觉创新,更是对地域文化的自信表达。它喻示着千年古城正以青春姿态“跑”进新时代,体现出武昌善于将历史积淀转化为现代动能的文化自信。

近年来,武昌区系统推进古城更新,实施“差异化定位、保护性开发、增值化升级”,其目的不仅是守护文化记忆,更是要让文化“活”起来、“动”起来,成为区域发展的软实力和硬支撑。正是这种以文塑城、以文化人的持续努力,让武昌在“汉超”的赛场上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精神风貌。

文化底蕴铸就城市品格,创新活力决定城市未来。“汉超”设置了“城区组+高校组”的双轨赛制,与武汉作为“大学之城”的定位、武昌推动科教资源优势转化的举措高度契合。赛迪报告显示,武昌区位列全国百强区第40位,创新活力奔涌。这里高校云集、青年汇聚,不仅是知识创新的策源地,也是文化生产、技术应用和产业转化的重要现场。沙湖之滨,环沙湖“双碳”经济带聚新提能;珞珈山下,长江慧控的崛起映射着武昌科创生态的蓬勃。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热土,通过“汉超”展现出青春的朝气与色彩。赛场上,武昌区队员奋勇争先、拼搏赶超,“粉黑黑”队服中那一抹亮眼的粉色成为青春气质与创新活力的视觉注解。“汉超”作为一场大型公共活动,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提供了感知武汉、认同“汉文化”的沉浸式场景,吸引更多学子聚汉留汉。这正是武汉以科教融合塑造城市竞争力,汇聚人才、引领创新、塑造未来的生动写照。

“汉超”带来的赛事影响力从来不止于赛场。商埠文化孕育出开放包容的城市胸襟,这种精神特质流淌在这座城市的体育血脉中,也深植于武汉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球场里踢的是输赢,球场外拼的却是烟火气。为进一步促进赛事经济、带动产业发展,百万元体育消费券在线上线下多轮派发,持续激发消费活力。“汉超”美食生活荟吸引涵盖文创、美食、家电、汽车等产品的300余家企业布展,赛事配套活动截至目前已吸引约10万群众,拉动消费近3000万元。在武昌,武汉SKP、武商梦时代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赏心悦目,展示了消费市场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此外,“票根经济”串珠成链,游客凭“汉超”票根可享受黄鹤楼公园、杜莎夫人蜡像馆、WS梦乐园等文旅项目的优惠活动,持续促进消费升温,以消费提质升级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种“体育+文旅+消费”的多元融合模式,正是武昌着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先行示范区的微观实践,展现出其通过大型赛事赋能经济、活化城区、凝聚人气的综合能力。

从激烈角逐的体育竞技,到浸润文化的赛事表现,再到辐射周边的文旅盛宴,“汉超”真正办出了武汉“板眼”。这场赛事不仅展现了武昌的文化底蕴、创新活力与文旅魅力,更让黄鹤楼的千年风骨与绿茵场的拼搏身影交相辉映。当绿茵场化作展现城市精气神的舞台,武昌正以奔跑的姿态,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夺目光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婉格(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区城市管理执法局)

责编:丁玥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