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AI谣言何以治,综合施策方克之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1日14:15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AI伪造明星代言理财诈骗,5小时吸金500万元;深度伪造视频制造“企业破产”谣言,致股价暴跌……技术迭代风驰电掣,AI谣言层出不穷,人工智能在赋能千行百业的同时,也成了谣言滋生的“温床”。治理之道,贵在协同,唯有打好“技术+法治+共治”组合拳,方能涤清数字空间,守护真相底线。

防治AI谣言,首要是构筑坚实的技术屏障。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必须用技术善用对抗技术滥用。《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将于9月1日正式施行,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必须添加显式或隐式标识。这相当于给AI生成内容办理“数字身份证”,从源头上解决内容溯源难题。技术是把双刃剑,既能造谣也能辨谣。当下AI识别技术已能够通过分析图像细节、文本特征等多维度信息,有效识别绝大部分虚假内容。例如蚂蚁集团推出AI识别假广告功能,用户输入“打假”即可调用AI拍照打假、AI电话验真及24小时滚动辟谣服务;百度开发“AI生成内容检测平台”,识别准确率超95%。这些技术工具正成为平台内容审核的“火眼金睛”,为清朗网络空间筑起第一道防线,更构建起清朗网络空间的基础性屏障。在技术与谣言的这场“魔道较量”中,唯有持续提升技术识谣能力,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掌握主动权,为营造清朗网络环境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防治AI谣言,关键要靠法治的刚性约束,必须让法律长出“牙齿”,让造谣者付出沉重代价。中央网信办于2025年4月部署开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聚焦利用AI制作发布谣言、不实信息等乱象进行重点整治。近期出台的《标识办法》与强制性国家标准同步实施,形成了管理要求与技术标准一体化的治理框架。这标志着我国AI治理进入标准化、规范化新阶段,为打击AI谣言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如山西忻州网警查处一起编造“车辆失联、10人遇难”AI谣言案,造谣者被行政拘留;上海网信办召开专项推进会,要求平台落实标识责任。随着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一系列行动充分说明:法律不只是道德的底线,更是惩恶扬善的利剑。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任何利用技术手段违法犯罪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唯有让法治的刚性约束与技术的柔性防护相辅相成,让法律长出“钢牙利齿”,才能有效遏制AI谣言泛滥,还网络空间以正气清风。

防治AI谣言,最终要靠全社会各方参与、协同共治。平台企业要当好“守门人”。互联网平台应当完善审核机制,建立申诉渠道,提升算法透明度。例如腾讯上线AI生成内容标识功能,今日头条建立AI内容专项审核组,2024年累计拦截低质AI内容超93万条,封禁造谣、传谣等违规账号47705个。这些都是积极尝试。平台作为内容传播的关键节点,其责任重于泰山,必须主动担当作为。广大网民要争做“辨谣者”。上海高中生开展“5分47秒生成虚假校园通报”实验,亲身体验AI造谣过程。这种教育方式直观有效,当每个网民都能成为谣言“粉碎机”,AI谣言的生存空间必将大大压缩。媒体和学校要做好“启蒙师”。中国传媒大学开设“人工智能时代文化法治”公开课,《深圳晚报》开展针对“AI谣言”案例追踪、技术解析与政策解读的系列报道,帮助公众练就“火眼金睛”。众人拾柴火焰高,协同共治方能事半功倍,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生态,才能构筑抵制AI谣言的坚固防线,让谣言无处遁形。

真相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治理AI谣言是一场持久战,在与AI谣言赛跑的征途上,我们每个人都应是真相的守护者。只有打好技术攻坚、法治保障、协同共治的“组合拳”,才能在算法洪流中守护社会的真实底线,让技术真正造福于人。如此,必能让谣言止于智者,让真实永驻人间。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孙贾梦(宜都市“两江潮”网评团队、宜都市王家畈镇)

责编:闻玉强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