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江汉队以7:2的比分在“汉超”的赛场掀起“江汉必胜”的红色浪潮时,这场胜利早已超越了一场普通的足球赛。它像一根细密的线,把政府的温度、企业的热忱和江汉人的热爱串联在一起,让江汉的地域文化顺着足球的热血,透出了最鲜活的烟火气。
这场大胜里藏着“政企民同心”的江汉密码。赛后区委书记叶文静带着祝贺与慰问走进休息室,球场边广告牌上武商集团、中国银行的名字醒目矗立,看台上江汉人挥舞旗帜、高声呐喊,这些细节汇聚成了政府、企业、民众深度参与“汉超”的江汉脉络。叶书记的慰问不仅仅是礼节,更是对江汉队“敢闯敢拼”体育精神的呼应。企业对本土赛事的重视,让足球从“草根娱乐”变成了凝聚江汉人的载体,更是他们扛起城市文化建设的担当。政府和企业都清楚,当市民为江汉队摇旗呐喊时,对江汉这片土地的认同会悄然发芽。每一个挤在塔子湖体育中心、为进球激动到跳起来的江汉人,才是这一场胜利真正的主角。他们的呐喊全是对家乡“板正”的情谊,是“这就是咱江汉”的得意,热乎得像刚从锅里捞出来的面窝。政府搭台、企业出力、市民唱戏,这场 7:2 的大胜,本就是江汉 “众人拾柴火焰高” 的生动模样。
更巧的是,足球的热血还撞上了江汉的烟火气。赛前,来自雪松路的“松仔”宝宝身着10号队服为江汉队加油喝彩。“松仔”身上满满的都是江汉区的本土印记:头顶的小松果是雪松路的符号,热干面围巾裹着老武汉的过早魂,背上的魔法背包里藏着万松园的小龙虾香。赛后,体育场内不乏要“克万松园七庆功面”的吆喝,看球的市民也随着这份热情涌入夜宵街。“松仔”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吉祥物,而是把江汉文化具象化的载体,看球的时候看到这个软乎乎的小家伙,就忘不了他身上的江汉基因。而赛事流量也成为了烟火的催化剂,刚刚为进球喊哑嗓子的球迷坐在夜宵摊前,热干面的芝麻酱香混合着小龙虾的红油香,再来一杯冰镇的蛋酒,足球的激情和生活的踏实就这么融合在了一起。这些场景无不蕴含着“体育赛事+地域美食”的巧思,原来最好的“城市营销”从来不用我们费力吆喝,一场大胜加上一碗热干面便足矣。
最后,“江汉队”这三个字早已不只是足球队名了。比分定格在7:2时,看台上的红色浪潮迟迟未散,有人举着手机跟屏幕那头的朋友喊“咱江汉赢麻了”,那个“咱”字里满满的都是江汉人的骄傲。现在提起江汉,人们回想起赛前加油助威的“松仔”,想起夜宵街的香气,想起几千人共同欢呼的心跳,而不仅仅是那一个行政区名。足球成了神奇的催化剂,把“看比赛”变成了“为家乡站台”,把零散的好感拧成了实打实的地域认同。说不定第二天办公室里,大家聊的不仅是进球有多帅,还会凑着约“下一场克现场看,然后再克雪松路七一顿烧烤”。一场球,让江汉人的日子多了份共同的盼头。
其实哪有什么“偶然的大胜”?江汉队踢进的不仅仅是球,更是政府、企业、人民拧成一股绳的劲儿;“松仔”火的不只是可爱,更是江汉人对江汉文化的底气;大家念兹在兹的不只是7:2的比分,更是“我是江汉人”的那份踏实与骄傲。这场球过后,再看江汉的街景,总觉得雪松路的灯光更暖了,塔子湖里的风都带着一股“还能赢”的闯劲儿,这大概就是足球的魔力,也是江汉人最动人的模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旭(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武汉金融街管理委员会)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