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武汉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指出,要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发展,统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持续构建体现武汉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因地制宜探索各区转型发展路径,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今年以来,武汉固定资产投资稳步扩大、消费市场扩容提质、工业生产回升向好、货物进出口增长加快…… 武汉主要经济指标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发展速度、质效、后劲显著增强。但是,当下产业结构性失衡、人口老龄化、地缘性政治冲突等“内忧外患”仍很多,要坚持以支点建设为统领,持之以恒推动武汉“三个优势转化”,在转型发展上“一锤接着一锤敲”“ 一棒接着一棒跑”,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下足“细深实”的绣花功夫,厚植营商“新”沃土。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不仅是经营主体生存发展的“沃土”和“好天气”,更是抢抓转型先机、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所在。要深刻认识营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作用,做实精细化企业服务,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无论是武昌区构建“龙头企业专班服务、重点企业专员服务、中小企业网格化服务”分层服务模式;还是武汉市通过升级市级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完善市民热线运行机制、出台《2025年武汉市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21项硬核举措等方式,打造高质量政务服务环境;抑或是东湖高新区政务和大数据局与时俱进,创新开设“大数据综合服务窗口”,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这些扎实的举措,无不彰显武汉正以“政府有为”推动“市场有效”,以一流营商环境“金钥匙”拓宽转型发展“新维度”。
健全“长久立”的干部机制,激活内在“源”动力。打铁还需自身硬。转型发展不能“头重脚轻”,若营造“细深实”的服务环境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那么健全“长久立”的干部培养机制则是夯实区域竞争力的“压舱石”。全会强调,要不断提升干部担当作为、奋勇争先的过硬本领。一方面要激活人才评价“指挥棒”,建立符合新时代新阶段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因材实施,深入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年”六大行动,以“揭榜挂帅”“赛马制”激发干部敢为人先的闯劲、攻坚克难的拼劲、锐意进取的冲劲;另一方面要坚守严管厚爱“暖心线”,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让干部在招商引资、基层治理、项目服务、楼宇经济等改革一线上“放开手、大胆干”,明确可容“边线”和不可容“红线”,旗帜鲜明为担当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守护干部成长,不仅要有精准滴灌的培育智慧,更要有静等花开的包容机制。唯有如此,才能锻造一支懂科学、谋创新、促发展、敢拼搏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武汉加快支点建设和推进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抢抓“快准狠”的破题先机,实现能级“再”跃升。随着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如何在有限的资源空间内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成为转型发展难题。这无疑需要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具备抢抓机遇的洞察力和立说立行的魄力。要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壮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绿色环保、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引育和汽车、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上,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因地制宜探索产业转型发展路径。当下,环沙湖“双碳”经济带的朋友圈“扩容”和中碳登大厦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为武汉打造低碳经济提供发展先机;无人机烟花、“空中巴士”、无人机清洗楼宇等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不断上新,为未来智慧生活擘画幸福蓝图;武钢老厂区变身绿色超级工厂、“中华老字号”马应龙药业拥抱数字化等“老树发新芽”现象蔚然成风…… 武汉正聚焦“三个优势转化”,锚定“产业倍增”计划,通过传统产业焕新、支柱产业塑新、新兴产业育新、未来产业储新等一系列“快准狠”的破题视角重塑产业生态,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引擎”。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加快转型步伐要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姿态主动求变,要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定力持之以恒,更要以“闯”的劲头破旧局、以“立”的勇气筑新基、以“干”的担当求实效,持续厚植营商环境沃土、锻造过硬干部队伍、抢抓新质生产力机遇,才能书写更多经济“量质齐飞”的新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志斌(武汉市武昌华中金融城管委会)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