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活力中国调研行|东湖评论:从“跟跑”到“领跑”,湖北靠什么筑牢创新“压舱石”?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6日10:02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8月25日,“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活动在武汉启动。近年来,湖北经济总量持续跃升,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在科技创新领域,秉持“敢为天下先”精神,以科研突破筑基、成果转化赋能、生态构建培土,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上抢占先机,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可复制推广的“湖北方案”,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注脚。

以“人才+平台”筑牢科技创新“硬支撑”

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由人才和平台构成的“创新双轮”。湖北深知人才是创新发展第一资源,全力汇聚创新人才。目前,全省拥有82位院士、超41万名研发人员及1121万名技能人才,这些“最强大脑”与“能工巧匠”携手,攻克技术难题、推动工艺革新,为科技创新筑牢了全链条人才根基。

若将人才比作创新的“引擎”,高能级创新平台则是其运转的“核心车间”。湖北大力优化平台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增至4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达164家,10家湖北实验室高效运作,构建起“国家级平台引领、省级平台支撑、企业平台补充”的多层次创新体系。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突破关键技术,光谷实验室推动科研与产业精准对接。这些平台如同“创新摇篮”,让创意落地生根,为湖北科技创新筑牢了坚实根基,提供了强劲支撑。

以“成果+产业”打通创新价值“全链条”

湖北坚持“成果为王”,推动科研突破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让创新成果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今年上半年,全球首款北斗全频点高精度芯片等10余项重大成果问世,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并快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北斗芯片、隧道掘进机等助力“湖北智造”在关键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数据是成果转化的有力见证。2024年,湖北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500亿元,这得益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高效运行。湖北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牵头组建联盟,实现科研与市场的精准对接。如武汉理工大学与长飞光纤联合研发新一代光纤技术,均实现了“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以“政策+资本”培育创新生长“热沃土”

科技创新的持续力需良好生态“滋养”。湖北深知创新是“生态赋能”的必然,全力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助创新主体“如鱼得水”。在资金支持上,湖北设立7000亿元政府引导基金群,以“投”助力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且全省社会融资规模超13万亿元,多元化融资渠道化解了科技企业“融资难、贵”难题,让创新企业能安心投入、大胆研发。

在市场主体培育上,湖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超3万家,覆盖多领域,成为创新“主力军”。同时,加快数字基建,5G基站达17.6万个助力企业转型;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让科研人员专注创新,营造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激发创新活力。

以“新质+升级”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

科技创新的终极目标是推动产业迈向高质量、高能级。湖北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在“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升级”上双向发力,走出“新旧动能转换”的特色之路。湖北布局25个未来产业新赛道,实现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产业化突破。第三届链博会上,20种“湖北造”机器人灵活展示,脑机接口技术助力患者“意念控肢”,既彰显技术实力,又凸显科技创新惠及民生的广阔前景。

在传统产业升级上,以“智改数转”打破路径依赖,力促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武钢有限极薄高强硅钢量产,3项生产技术全球领先,打破国外垄断。目前,湖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超40%,传统产业在科技创新赋能下,正焕发出全新生机。

以“集群+协同”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在于集群化、协同化带来的“聚合效应”。湖北依托产业基础,着力壮大“51020”先进制造业与5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呈现“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发展”之势。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三大产业规模率先破万亿,成为经济“压舱石”。“中国光谷”汇聚龙头,形成完整光电子信息产业链;武汉车谷聚集车企,新能源汽车产量可观,成为产业创新的重要极。

同时,加速中试平台建设,9个平台入选国家首批重点培育名单,解决了科研成果转化难题。产业集群与中试平台协同发力,湖北形成“创新要素集聚、产业链条完善、服务配套齐全”格局,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协同。武汉与周边城市构建“光电子信息产业走廊”,襄阳、十堰打造“汽车产业带”,呈现“一核引领、多极支撑”新格局。

新起点上,湖北姿态昂扬,稳步迈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新征程。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优化创新生态,一定能在加快建成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中担当重任,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多“湖北力量”,擦亮“荆楚智造”名片。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陈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政法委“清江剑”团队负责人、湖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联第五届作协理事)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