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枣阳依托“枣阳皇桃”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宣传口号,最终从一众候选口号中,评选出“枣阳皇桃 甜润天下”,作为对外统一宣传口号。时针往后拨,时间来到了5月底,朋友圈断断续续被家乡的各种桃刷屏,站台、带货,层出不穷。猛然意识到,家乡的桃大上市了。自那后,每次回家,总会从街头巷尾的农户手里,买些过过嘴瘾,“甜润天下”在嘴里有了具象化。近日,又偶然刷到央广网的《一颗桃的“升值记”》,更清晰地看到枣阳皇桃背后的故事,看到家乡的干部人民为这颗桃付出的筹谋与汗水。
枣阳是“中国桃之乡”,桃树种植面积35万亩,年产量约55万吨,规模居华中地区之首。“枣阳皇桃”产区位于北纬31°40′—32°40′之间,地形以丘陵、岗地为主,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富含桃树生长所需的各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产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日照2100小时左右,无霜期232天。特殊地形和独特的地理区位,形成了高温小气候区,尤其在“枣阳皇桃”生长、成熟的5月到8月,日照充足,光合作用优越,造就了“枣阳皇桃”的适口甜度和果实膨大,脆度、细度爆表,肉厚汁多味美,品种各有千秋。
枣阳桃产业,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馈赠,更得益于一批批农业专家智慧结晶的“推波助澜”。枣阳建立“科研院所+企业+基地”的新型科研成果应用机制,从北京农林科学院、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引进新品种26个,桃品种丰富至110多种,又依托早熟桃基础优势,科学配置早、中、晚熟品种结构,实现从5月至11月“月月有新品,周周有新味”,占据“桃”版图半壁江山。此外,《桃标准化栽培技术手册》的科学指导,《黄桃果品质量标准》的追踪溯源,水肥一体化、生草覆盖、绿色防控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藏水于地、藏肥于园”生态果园的精心打造,精品果率超80%,亩均纯收入提高至4000元以上。
从田间地头、枝头挂果到全国餐桌、舌尖下肚,一颗桃要走的路很长很长。当年,枣阳桃产业遭遇严峻挑战,因滞销而成筐成筐倾倒的桃子,重重砸在农户和干部的心上。枣阳的干部深刻认识到,产业链的延伸与附加值的提高,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为此,枣阳成立“枣阳皇桃”供应链建设工作专班,设立皇桃产业发展中心,专注推动桃产业全产业链体系建设实现突破性发展。一个数智平台精准实现产销对接。2024年,枣阳市启动农副产品流通中心建设,搭建“皇桃供应链数字平台”,接入6500多农户、7600多个桃园数据,实现产销智能匹配。一套物流体系助力好桃一路领“鲜”。“枣阳皇桃”初步构建“农户果园-乡镇集货仓-市级分拣中心”三级平台供应体系,全面升级冷链物流体系,建成冷藏保鲜库230座,储存能力2.5万吨,设立506个村镇寄递网点,实现鲜桃从分拣到终端市场的24小时新鲜直达。一体融合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枣阳加快融合,全市发展生产黄桃罐头、桃脯、桃胶、桃酒等产品的企业达到12家,年产值超过5亿元。推动桃产业与文旅IP深度融合,串联中国汉城等景点,精心举办“赏花季”“采摘季”等节会活动,实现了从种桃、卖桃到赏花、作诗、卖景的迭代升级,“枣阳皇桃”也从农产品升级为文化符号。
2024年,“枣阳皇桃”全产业链产值达83.27亿元,今年有望突破百亿元。从“论斤卖”到“论个卖”,从规模效益到质量效益,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背后是无数种桃农户的精心巧思、辛勤汗水,更是无数枣阳干部的孜孜不倦,全力以赴。他们有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的顶层设计,有对接电商平台、大型商超的专班推进,有领导干部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的拓宽市场……他们始终围绕“品质管控、产销闭环、品牌塑造”三大方向持续发力,致力促进“地方特产”向“全国共享”迈进。千古帝乡出“皇桃”,这不正是一幅产业兴农、干群携手振兴的壮美画卷吗?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冯欢(湖北武汉 )
责编:沈素芬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