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汇聚基层之力 托举支点建设之“稳”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9日17:34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8月28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主持研究推进2025年十大民生项目建设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用力、扎实办好各项民生实事。作为支点建设的龙头,武汉的民生温度与治理精度,直接关系支点建设的根基稳固,基层作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唯有锚定实干为要的方向,在思想自觉、行动本领、创新姿态上锤炼过硬素质,才能让民生福祉从政策蓝图转化为群众可感的幸福实景,托举支点建设之“稳”。

民生无小事,基层干部要以“群众未诉我先思”的敏锐,提前捕捉那些藏在角落、尚未爆发的民生痛点。不论是江岸区“事务代办、诉求代理、意愿代言”的“三代”工作法,还是武汉市民服务热线对高频问题和社会热点进行智能预警,都是让政府服务“跑”在市民诉求前。用预判式治理为民生工作补漏洞,让政策红利精准触达最需要的群体,既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落地,更是基层治理从粗放走向精细的必然要求,唯有守住这份自觉,才能让民生工作始终不偏离为民初心,为支点建设夯实基层支撑。

民生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居民意见分歧、资源分散不均等堵点,若缺乏系统谋划,只抓单点不看全局,难免“按下葫芦浮起瓢”,让项目沦为“半截子工程”。因此,基层干部要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思维,以系统视角洞察基层事务的内在联系。不论是建设养老服务综合体、优化改善就医体验和适老化改造的多措并举,还是推进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和更新改造专项行动,每一个民生项目建设都蕴含着“全链条思维”,不仅要建得好,更要用得久;不仅要解当下难题,更要建长效机制。系统抓落实,才能将民生愿景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实景,畅通支点建设毛细血管。

基层干部要突破路径依赖,打破“老办法管用就不动”的惯性,既敢试技术手段,也敢调机制流程,更要贴着群众需求主动创新作为,让民生工作从达标走向优质。汉政通AI政务服务智能助手实现政策解答和办事指引,城市治理迈入数智新阶段;“汉超”上演“三镇演义”,以创新模式书写了群众体育与城市发展的共生篇章;用科技手段补效率短板,用机制创新补参与短板,让民生资源发挥更大效益。唯有这样靶向创新,才能让基层治理有活力,为支点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从“放心不下”的自觉到“落实到位”的本领,再到“争先创优”的姿态,是基层干部对省委“办好民生实事”要求的深度回应。让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成为支点建设的“最强一公里”,让“当好龙头、走在前列”的目标,在千万基层干部的实践中,从蓝图变为实景。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孙思琪(武汉江岸区)

责编:刘文颖

【责任编辑: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