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废铝新生 链动千亿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9日22:46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易拉罐、废旧电缆、报废汽车零部件……这些被丢弃的“废料”,在湖北省老河口市仙人渡镇循环经济产业园里,正经历一场神奇的“变形记”——它们通过分选、熔炼、精炼等工序,化身为铝锭、铝水,最终成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建筑铝材等高附加值产品,重新走进千家万户。这场“化腐朽为神奇”的蜕变,不仅展现了循环经济的科学魅力,更折射出中国产业绿色转型的蓬勃生机。

走进顺博铝合金湖北有限公司的熔铸车间,1500℃的铝水在熔炉中翻滚,工人们熟练地将一筐筐废旧铝材投入炉中。这些曾被视为“垃圾”的材料,经过磁选除铁、涡选除杂、浮选除油等精密工艺,纯度提升至99.7%以上,最终转化为符合国际标准的再生铝合金。

“我们的生产工艺走在行业前列。”顺博铝合金总经理方志斌指着自动化生产线介绍,“从原料采购到成品出库,全程数字化管控,能耗比传统工艺降低30%。”这种技术优势,让顺博铝合金在2024年实现产值32亿元,产品畅销长三角、中西部市场,成为产业园的“龙头引擎”。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产业链的深度协同。产业园内,顺博铝合金与周边企业形成“铝水直供”模式:下游企业按需订购铝水,省去二次熔炼环节;生产废渣返回顺博作为原料,形成闭环经济。这种“近地化配套”的链式生态,每年为企业节省物流成本超千万元,更让一块废铝在几公里内完成“再生—零件—整车—回收—再制造”的完整生命周期。

老河口的“变形记”,远不止于铝产业的蜕变。在仙人渡镇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铅、再生橡胶、再生塑料等六大产业链交织成网,130余家企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2025年1—7月,园区产值突破130亿元,同比增长1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四成以上。这种集群效应,源于对产业规律的深刻把握。副镇长魏克多坦言:“我们不是简单堆砌企业,而是围绕循环经济、新材料、有色金属等赛道,以商招商、补链强链。”例如,引进的中力电动叉车项目,不仅带来6亿元投资,更吸引电控系统、液压元件等配套企业落户,形成“原材料—零部件—整机”的完整链条。

更令人瞩目的是,产业园正从“资源再生”向“高端制造”跃迁。顺博铝合金与比亚迪达成合作,规划4亿元扩能项目,开发航空级铝合金;中力叉车打造湖北首个高端铸造工厂,产品直供特斯拉、丰田等国际客户。这种“绿色+智能”的转型,让老河口的循环经济从“低端回收”迈向“价值创造”。

循环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重塑了产业结构,更深刻改变了社会面貌。在产业园的带动下,1.3万余人返乡就业,曾经“孔雀东南飞”的劳动力,如今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兴业”三业融合。“以前在广东打工,一年只能见孩子两次。”顺博铝合金物资部副部长徐闯说,“现在下班能陪父母吃饭,还能考取叉车技师证书,收入比外面还高。”这种“安居乐业”的幸福感,源于产业园“就业融入产业”的创新模式:通过技能培训、专场招聘、创业扶持,让返乡群体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老河口循环经济产业贡献了全市58.4%的工业增长,成为名副其实的“增长极”。形成了“产业强、就业稳、民生好”的良性循环。

老河口的废旧铝材“变形记”,是中国产业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当全球废铝贸易格局因资源保护、地缘冲突发生深刻变化时,中国正从“废铝进口大国”转向“内循环主导者”。2025年,国内废铝回收量突破1100万吨,再生铝产量占全球半壁江山,技术升级使高端应用占比提升至30%。这种转型,既是应对资源约束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路径。数据显示,再生铝生产能耗仅为原铝的1/3,每吨再生铝可减少碳排放9吨。在老河口,一块废铝的“重生”,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更守护了绿水青山。

循环经济是朝阳产业,更是责任产业。当技术革新、产业集群、民生改善形成合力,废旧铝材的“变形记”,便不再是一场简单的工业叙事,而成为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站在“十四五”规划的关键节点,老河口的探索启示我们,绿色转型不是“减法”,而是“加法”,它为产业注入新动能,为就业开辟新空间,为民生增添新温度。这场“变废为宝”的革命,正以科学的名义、艺术的姿态,书写着活力中国的绿色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龚樊(襄阳市樊城区清河口街道)

责编:丁玥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