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中国共产党江汉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举行,全会强调,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江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锚定武汉国家级现代服务业中心先行示范区目标,加快推进集聚区建设,着力完善“235”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支点建设中更好发挥现代服务业驱动作用。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刻重构的当下,江汉区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探索与实践,彰显了顺应时代变革、把握发展主动的远见与担当。
科技创新与产业基础深度融合,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作为武汉市传统服务业强区,江汉区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要素富集,在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方面具备独特优势。今年以来,江汉区持续拓展高水平应用场景,计划在智慧商圈、文化旅游、政务服务、城市治理等领域推出40个以上应用场景。武商商圈获评“全国示范智慧商圈”,云启智慧公司开发出5G+虚拟实验教学、智慧课堂等产品,武汉大数据公司持续推进智慧城市基础平台建设……这些数字创新平台的逐步落地,有效促进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实践证明,只有将创新成果切实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是持续激发创新动能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需要各个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各类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在这一体系中,企业作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其创新活力的释放至关重要。江汉区通过建立“科技网格员+揭榜挂帅”等机制,将服务精准下沉至企业一线,主动摸排技术需求,同时以“揭榜”方式调动全社会创新力量攻坚关键技术,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支持网络。这一系统化的生态建设,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肥沃的土壤,更通过优化人才、资金、信息、平台等创新资源的配置,显著降低了创新活动的制度性成本和不确定性,提高了全链条创新效率。
坚持开放协同的创新路径,是提升创新能级的关键举措。在创新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闭门造车,为此江汉区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与武汉大学、武汉市测绘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协议,共同启动“全球首个无缝导航示范区”项目,打造“3S院士产业示范基地”,并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这些举措背后,体现的是对开放创新规律的深刻把握,科技创新已从单一主体的线性创新,演进为多主体、跨区域、跨国界的网络化协同创新。这种创新范式要求打破组织壁垒和地域界限,通过知识共享、资源互补和能力集成,形成创新合力。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开放创新更需要制度创新作为保障,需要建立灵活高效的合作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营造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才能真正释放开放协同的创新活力。
在未来,江汉区将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通过深化科技与经济社会融合,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完善全链条创新服务,区域发展新动能有望持续增强。在这一进程中,江汉区将进一步走实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实现更可持续、更有效率的发展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金辉(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