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中国共产党江汉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举行。全会强调,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江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全市面积最小、楼宇密度最高的区域,江汉区在28.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40栋甲级写字楼和117栋商务楼宇,如何实现楼宇这一产业载体蝶变升级,已成为江汉区产业转型必须面对的关键课题。
楼宇转型关键在于重塑楼宇价值,打破“千楼一面”格局。戴德梁行分析指出,2025年第二季度武汉甲级写字楼市场的整体空置率达到37.3%。定位模糊的楼宇之间,甚至产权分散的楼宇内部出现同质化竞争,相互以低价策略吸引客户,陷入服务品质下降与客户持续流失的恶性循环。破解这一困局,首先要引导楼宇明确自身定位,通过整合归集所有权、使用权与经营权,实现话语权与表决权的统一,从源头提升楼宇运营效率与市场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还要系统梳理楼宇资源禀赋与周边产业布局,指导楼宇运营团队找准差异化定位,江汉区按照“一楼(园区)一产业”的发展思路,精准定位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与核心企业,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楼宇定位,逐步形成错位发展、良性互补的竞争格局。
服务是驱动楼宇转型的核心动力,一方面楼宇服务要跳出传统物业范畴,转向专业运营思维,提升亲商、稳商、招商能力。亲商强调完善服务功能,以托育、白领食堂、共享空间等品质服务增强楼宇粘性与人才吸引力;稳商重在主动为企业嫁接市场、资本、政策等资源,陪伴企业成长,真正做到稳得住、育得强;招商需要与政府协同开展精准招引,围绕区域产业链薄弱环节和楼宇生态缺口培育企业,促进“上下楼”成为“上下游”。另一方面,政府服务也要转变观念,例如新华街道秉持“人人都是经济工作者”理念,推动年轻干部包保辖区24栋商务楼宇,为1200余家企业提供资质申报、场地改造等一揽子服务,以“合伙人”式服务擦亮“宜商江汉”品牌,做到以最高效率为企业最大限度节省成本。
楼宇转型要主动打开大门,融入开放共生的街区生态。过去,楼宇与周边商户、社区之间界限分明,缺乏有机联动。在业态复合、治理主体多元的当下,如何推动楼宇从“垂直孤岛”转型为“竖起来的社区”,“楼商居”融合发展提供了一条值得探索的新路径。通过联合党委统筹协调,楼宇、商户与社区被有效整合、形成合力。楼宇主动开放空间资源,举办咖啡节、文化市集等公共活动,既为商户带来人气与商机,也满足了居民对高品质消费与文化体验的需求;商户则为楼宇补全生活服务配套,提升楼宇品质与吸引力;社区通过引入青年夜校、义诊等服务,增强街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进而为楼宇营造更优的发展环境。在这一生态中,楼宇获得更丰富的服务功能与品牌价值,商户依托整体生态繁荣扩大市场,居民享受到更便捷、更有温度的生活服务。“楼商居”模式激活的不仅是经济资源,更是一个区域应有的烟火气、认同感和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楼宇的蝶变升级,不仅是建筑功能的焕新,更是发展理念与治理模式的变革。推动楼宇转型与产业、行业、事业深度融合,这是江汉实现城区转型的应有之义,也是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迈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锐(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新华街道)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