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智”理江汉 惠暖民心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5日09:39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9月3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郭元强到武汉市江汉区调研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指出要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有序疏解过密人口和非核心功能,强化数字赋能城市治理,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整治风险隐患,守住兜牢民生底线。武汉正持续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从多方面系统推进治理能力跃升,让城市既有发展速度,更有民生温度。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上的破冰,就难有行动上的突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想要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首先要打破思想天花板。思想解放的深度,决定了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高度,这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治理体系能否真正实现从“管控”到“赋能”、从“响应”到“预见”的关键要素。在技术革命席卷而来的今天,唯有以新思维驾驭新工具,才能在这场深刻的治理变革中把握主动、引领未来。若固守传统思维定式,满足于既有路径依赖,就会与现代化治理的要求渐行渐远。

在理念创新的先导之下,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正为城市治理注入全新动能,其不仅让城市更智慧,也让服务更精准。武汉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通过集成多源数据与多模态大模型,构建了“感知—监测—研判—预警—处置—评估”的全链条智慧治理体系,如通过摄像头识别汉江江滩路口共享单车堆积问题,自动研判并调度辖区处理,迅速恢复秩序,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干预的转变。目前,武汉市通过297架无人机归集1500余项城市体征指标,打通14个部门系统,形成“一网统管”的高效决策支撑,充分体现了技术赋能下超大城市治理的精准性与主动性。如今,城市不再是静态的地理空间,而是一个可被实时监测、动态解析的“生命体”。这种全息数字镜像的构建,使管理者能够穿透复杂表象,精准把握城市运行的细微脉动。这极大地提升了应对超大城市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科学决策能力,使治理过程不再是基于模糊直觉的“大概齐”,而是基于全局最优解的“精准导航”。

技术是手段,人才是目的,城市治理的最终落脚点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政府部门要始终将反映群众需求、保障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努力把实事办实、把细事做细,切实增强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7月20日起,湖北公安机关推出高频户政服务事项“延伸办”与证明材料“免提交”新政,让48项由派出所受理、审核、办结的业务沉入社区警务室,实现“无感办”。这项改革看似是服务窗口的地理位移,实则是政府职能从管理本位到服务本位的深度回归。百姓所求,无非是办事少些山重水复,多些柳暗花明,当48项业务从派出所窗口“移步”至街头巷尾的警务室,改变的不仅是物理距离,更是政府服务与群众心理距离的消弭。此类举措推动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使发展成果更公平、更广泛地惠及每一位居民。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改善民生保障,始终将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优的资源和服务留给人民。这种深深扎根于为民服务初心的情怀,正是城市治理最终的价值归宿。

夜幕降临,江汉区花园道商业艺术街灯火璀璨,市民游客悠然漫步;渡江节利用“无人机+AI大模型”提供安全保障,实现全赛道智能化监控一张网。这些日常场景,正是城市治理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城市治理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唯有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初心,方能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城市特色的治理新路,让城市真正成为人民宜居安居的幸福共同体。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棉(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