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晚,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汉口江滩三阳广场盛大启幕。4000 架无人机化作流动的文明图腾,在长江的夜幕中铺展星河;数字编钟敲响千年遗音,与交响乐共奏出一曲跨时空的《长江四季》。开幕式以天地为幕、江水为声,展开了传统与现代、生态与人文深度交融的壮美图景,这不只是一场声光盛宴,更是一场文明在数字时代的重生与突围。
科技是现代人连通历史的一座桥梁,让历史文明可触、可听、可感。那套由武汉音乐学院研发的“数智编钟”,复原的不仅是音律,更是一种曾经断裂的文化语境。它让编钟从博物馆的静默展品,变成能呼吸、能对话的“活物”,这让我想起古籍中“钟鸣鼎食”的礼乐盛世。技术不只是工具,它是现代人连通历史的一座桥梁,而今,我们以代码和算法重新接续那段辉煌,桥梁越来越多,文化的河流就永不干涸。
科技并不是炫技,而是将生态叙事与人文情怀温柔融合。这场盛典并没有为了追求光彩夺目的效果而陷入炫技的陷阱,而是将科技隐入幕后,真正展现了长江滋养万物,科技润养人心的场景。裸眼3D呈现的雪域牦牛、竹林熊猫、湿地麋鹿,并不是简单的视觉把戏,而是将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转化为一种可共情的艺术语言。当一群“数字江豚”跃出虚拟水面,与现实中长江水质持续改善、鱼类种群回升的现实遥相呼应,曾经濒危的“微笑天使”,在长江之上向人们招手。那一刻,艺术走出小我的抒情,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
科技赋能文化,让长江文明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沁润人心。大江东去,八方客来。多国艺术家共奏“大河交响”,以科技为媒,将长江文化置于世界大河文明的对话之中。从楚辞的浪漫到编钟的礼乐,从街头新编的《龙船调》到数智融合的跨界演绎,长江文化始终以包容开放的基因,吸纳异质元素,丰盈自身血脉。当孩童随着无人机升空欢呼雀跃,当老人聆听新编楚乐眼角湿润,科技便不再是冰冷的技术,而是化为文化的渡船,既载着长江故事驶向世界,又让文明的江水,温柔地流入每个人的心头。
或许,长江文化艺术季最打动人的,不在于它展示了过去多么辉煌,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指向未来的文明范式。技术可以赋能文化而不吞噬灵韵,生态可以与经济发展共存共荣,传统可以当代化而不被异化。江水滔滔,诉说着千年过往;声光熠熠,照亮崭新的未来。长江依旧东流入海,我们以科技为帆,文化做桨,乘坐上那艘唤作人文关怀的船,再唱一曲盛世中华。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江萍(武汉市蔡甸区委宣传部 )
责编: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