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让体育消费"燃"起来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7日22:41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实现体育产业升级目标提出了6项20条重点举措。这些举措相互关联、彼此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024年武汉体育产业总规模958.86亿元,同比增长11.95%,江汉区依托武汉中央商务区优势,着力构建高水平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在街道社区、公园广场投放安装健身路径设施,基本实现社区户外健身器材全覆盖。常青体育主题公园、西北湖广场智能跑道、王家墩体育公园等一批现代化体育设施的建成使用,不仅满足了市民多元化健身需求,更通过优质引入的全园覆盖的免费5G网络、智慧跑道、AR动物园、VR屏互动等高科技元素,让市民在健身的同时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和乐趣,充分体现了供给创新对消费升级的引领作用。

在供给优化的同时,推出“体育消费季”、“夜经济运动派对”等活动,这种以需求牵引供给、以供给创造需求的辩证统一,形成了体育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2024年武汉市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531.78亿元,人均体育消费3860.76元,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10.06%。这组数据充分证明,精准把握消费需求、创新消费场景是释放体育消费潜力的关键所在。体育消费正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

壮大体育经营主体是重点,市场主体培育中坚力量。各类体育企业、俱乐部、培训机构等经营主体是体育市场的直接参与者和价值创造者。截至2024年,武汉市现有体育企业市场主体14613家,同比增长32.3%,吸纳就业人口数量15.2万余人,同比增长10.47%,这一增长态势表明,体育产业正成为创业创新的热土。这些活跃的市场主体正如中流砥柱,成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让千千万万个“体育创客”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只有市场主体蓬勃发展,体育产业才能真正根深叶茂、基业长青。

培育体育产业增长点是突破,新增长点拓展产业空间。体育产业需要新的增长极来推动转型升级。江汉区依托金融集聚区优势,创新发展“体育+金融”模式,设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同时打造“楼宇体育”新业态,在高层写字楼中嵌入健身空间;推广“数字货币+体育消费”场景创新,培育数字体育新增长点。这些探索实践表明,融合发展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推动体育与金融、科技、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拓展产业边界,创造新的增长点,为体育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强化产业要素支撑是保障,要素保障强化系统支撑。人才、资金、土地、数据等要素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体育产业人才库,引进退役运动员创业就业;创新“体育贷”金融服务,破解轻资产体育企业融资难题;推动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共享,提升场地利用效率。要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打破要素流动壁垒,促进各类要素高效配置,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特别是在人才引进培养、融资渠道拓展、场地设施共享等方面要持续创新,破解发展瓶颈。

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是支撑,服务优化才能营造一流环境。江汉区深化“放管服”和“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能等措施,为体育经营主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新华街道创新“楼商居融合同心圆”治理模式,打造楼宇党建阵地,建立楼宇专员走访机制等,将服务保障嵌入楼宇经济,把精准便捷高效的服务送进企业的办公室里,激活市场活力。

优质供给激活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吸引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创造新的增长点,新的增长点需要要素支撑,要素支撑依赖服务保障,而服务优化又进一步促进供给升级。只有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才能让体育产业真正“燃”起来,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注入强劲动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胡秀梅(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新华街道办事处)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