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晒出丰收里的中国味道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8日22:01 来源: 荆楚网

近日,武汉黄陂大余湾晒秋节获得央视三大频道同步聚焦,《武汉古村大余湾迎晒秋盛景》报道引发广泛关注,直冲抖音武汉热榜首位。秋风掠过黄陂大余湾的青石巷,六百多年的古村落便被染上了最鲜活的色彩。檐下院里,簸箕里的辣椒红得灼眼,玉米棒黄得透亮,南瓜橙与板栗褐层层铺展,在青瓦飞檐间勾勒出秋日最动人的轮廓。这场热热闹闹的晒秋节,不是刻意摆出来的风景,是老百姓过日子的实在劲儿,藏着丰收的甜、文化的根,还有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暖。

大余塆晒秋,晒的是丰收季节的由衷欢喜。对于大余湾人来说,晒秋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生活智慧——粮食收回家,得趁着好太阳晒干,才能存得久、吃得香。清晨天刚亮,村民们就扛着竹筐往晒场走,刚从地里拔的花生还沾着泥,手一搓就能露出白胖的果仁;红辣椒串成串,挂在屋檐下,风一吹哗啦啦响,像在唱丰收的歌。村里还专门收了村民种的几万斤农产品,在晒场摆出“丰收地图”,游客们凑过来拍照,有的还跟着学搓玉米,指尖沾着粮食的香,心里也想起老家晒秋的模样,原来不管在哪儿,丰收的喜悦都是一样的实在。

大余塆晒秋,晒得是古老村落的文化底蕴。大余湾有650年历史,徽派古民居的石墙黛瓦、青石板铺的巷子,本身就是活的“文物”,而晒秋,恰好把这份老底子盘活了。晒秋节上,晒秋茶馆和Vanas村咖成为年轻人新潮打卡地。新增黄陂工匠文化馆、非遗婚俗文化馆、村规民约文化馆、传统中医文化馆等微博物馆聚落在丰收场景中焕发新生,传统农耕智慧与古建筑美学在此完美交融。村里的“乡愁课堂”上,老匠人教孩子们扎稻草人、编竹篮,告诉他们“晴耕雨读”的老话。以前大余湾人既要种好地,也要读好书,现在晒秋的时候,这份家风也跟着传了下来。田埂边的老槐树、晒场上的老石碾,见证了一代代人晒秋的模样,如今这些老物件陪着新风景,让古村的文化不是躺在书本里,而是活在烟火气里,重现记忆深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那种熟悉场景。游客们看着这打翻的“丰收调色盘”,总能想起记忆里祖母端出的那盘干货,乡愁便在烟火气里悄悄蔓延。晒秋也早已超越了储存粮食的本意,成为古村文化传承的载体,让历史在烟火中鲜活起来。

大余塆晒秋,晒的是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以前大余湾人靠种地过日子,辛苦不说,收入也有限;现在不一样了,晒秋成了“金招牌”,游客来了,农家乐火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余大哥开了家“晒秋人家”农家乐,菜单上的炖南瓜、炒板栗都是自家晒的干货,周末的时候满座,他笑着说:“以前种的粮食够吃就行,现在不仅能卖钱,还能让城里人尝到咱农村的味道,这日子比蜜甜。”“余夫市集”里,村民们摆的摊子上,既有晒干的农产品,还有手编的竹篮、画着晒秋风景的文创,游客挑挑拣拣,村民忙着收钱,脸上的笑藏不住。傍晚的时候,村民和游客围在晒场边烤红薯,香味飘得老远,有人说“这才是秋天该有的样子”,其实这也是老百姓想要的幸福。古村一隅,村民与游客围炉煮茶,烤着秋果闲话家常;新式咖啡香飘巷陌,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别样风情。晒场上的果实越晒越饱满,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甜,这便是最真切的幸福图景。

大余湾的晒秋还在继续,从9月到11月,晴好的日子里总有色彩在古村流淌。这晾晒的不仅是秋日的馈赠,更是丰收的喜悦、文化的根脉与生活的希望。当传统村落遇上丰收盛景,当农耕文化对接乡村振兴,晒秋便成了乡村蝶变的生动注脚,也晒出了新时代里中国乡村的万千气象。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建平(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区委党校)

图源:黄陂区融媒体中心

责编:陈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