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从服务对象需求出发,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8日22:17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傍晚的武汉中央花园社区,外卖骑手王奇在柔和的夜光楼牌指引下,两分钟内准确送达订单。半年前,他还要在楼栋间“摸黑”摸索5到10分钟。这一转变,源于湖北多地推进的骑手友好场景建设——从夜光指示牌到暖心补给站,从“小哥议事会”到“连心卡”制度,这些看似细微的改造,不仅破解了配送“最后100米”的难题,更编织出一张城市基层治理的温情网络。

痛点变通点,小细节激活大效率。过去,骑手们面临的“进门排队、摸黑找路、沟通无门”是城市配送的普遍困境。宜昌香格里拉小区高峰期登记排队需5分钟,武汉中央花园社区夜间配送全靠“猜楼”。而如今,社区通过增设全景导览图、太阳能楼牌、凸面反光镜等精准改造,将耗时耗力的奔波转化为高效直达的路径。一名骑手感叹:“以前送餐像闯迷宫,现在有了指引牌,心里踏实多了。”这种以用户思维为导向的微更新,让效率在细节中提升。

场景连人心,小服务凝聚大认同。更值得关注的是,友好场景建设超越了功能性的优化,搭建起情感连接的桥梁。社区设立的“暖心补给站”提供饮水、药品和维修工具,“红领驿站”成为骑手们的歇脚点。一瓶冰水、一处避风港,传递的是对劳动者尊严的呵护。而“小哥议事会”等机制让骑手从被动适应变为主动建言,身份从“过客”升华为“合伙人”。骑手们加入志愿服务队、担任微网格员,甚至参与制定社区公约,这种归属感的培育,正是基层治理从“管理”走向“共治”的关键一步。

治理现代化,小切口推动大变革。湖北超万个市场化管理小区基本实现“门好进、路好找”,这背后,是一条从技术优化到制度创新的治理路径。当骑手们成为社区的“眼睛”和“触角”,及时上报安全隐患、帮扶独居老人时,他们正逐步成为治理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这种双向奔赴,既提升了配送效率,更激活了社区互助的内生动力。

从“门难进”到“心连心”,城市的温度往往藏于对细微之处的关照。当楼牌亮起柔光、当驿站敞开怀抱,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实则是城市文明进步的刻度。让每一个奔跑的身影都被看见、被尊重,方能真正筑就一座包容而和谐的城市。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诗琪(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法院)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