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老汉口里分,于晨光中新生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8日10:55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清晨的阳光穿过红砖巷道,在斑驳的墙面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始建于上个世纪的汉口里分街区,正悄然苏醒。老人推开木质窗棂,早餐摊飘出热干面的香气,年轻租客骑着单车穿行而过。这里既延续着老汉口的生活韵律,也融入了现代城市的节奏,成为观察武汉城市变迁的一扇独特窗口。

汉口里分是中西合璧的建筑瑰宝,承载着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记忆,如今却面临着现代化进程中的存续挑战。红瓦坡顶、石库门头、纵横交错的巷道,不仅是建筑艺术的实物见证,也是市井生活的鲜活载体。从1900年左右初现,到1937年因战争建设中断,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武汉涌现出数百个里分,而如今完整的仅存40多条。

这些街区见证过汉口开埠后的商业繁荣,记录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历程,孕育出独特的“汉派”生活气息。其价值远不止于建筑本身,更在于它们所承载的城市文脉与集体记忆。因此,保护里分不仅要留下建筑,更要延续其内在的文化活力。

微改造焕发新生命。近年来,武汉采取“绣花功夫”式的微改造策略,确保里分修旧如旧、活化有据。通过探索“一里分一策”的差异化更新路径,针对不同等级、不同特色的里分,制定个性化的保护与利用方案,有的侧重文化旅游,有的侧重社区营造,有的侧重商业复兴,在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历史街区失真的同时,防止简单封存而使街区失去活力,让每一个里分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由7栋特色里分建筑联排组成的延庆里,改造后吸引多家非标准化商业店铺入驻,看展览、逛小店如同“开盲盒”,老里分焕发出新生机;泰安里8号利用废墟改建口袋公园,既弥补了老建筑周边缺乏公共空间的短板,也吸引市民进一步了解江岸老里分的历史;永康里推出“老巷新声”红色宣讲队,由居民志愿者自发讲述里分的红色故事,传承不仅在建筑,更在于人。

多元共治开创未来。要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群在里分中找到归属感,仅靠单一主体的努力远远不够,更需要借助多元共治与智慧技术,实现从“被动保护”到“主动焕新”的转变。除了政府的引导谋划,民众的参与同样不可或缺,如坤厚里引入美育长廊,激发居民共同缔造美好社区的信心,采取“参与式景观”设计模式,让居民得以从设计到建造、维护全流程介入,真正成为街区焕新的主角。未来,物联网、社区智慧平台等新技术的引入,也将为里分更新带来更多可能,比如通过搭建“一里一档”数据库、试点“社区云”等,让传统里分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同时,平稳对接现代城市服务体系。群众力量的融入与智慧技术的赋能,相辅相成,历史街区不再是凝固的风景,更成为包容多样生活、凝聚社区共识的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家园。

黄昏时分,放学的孩童在巷中追逐,下班的居民在门前寒暄,游客在特色小店前驻足。这幅新旧交融的生活图景,正是武汉城市更新最动人的答卷。

人们常说看不到过去,就不知道未来。武汉的里分如同城市的微血管,虽然细微,却维系着文化的血脉。它们在更新中焕发新生,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城市文化自信的彰显,这也正是武汉这座千万人口大都市最需要的温度与深度。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冉奕(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花楼水塔街道)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