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浩渺,大江大河倒映千年文明。9月26日上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大河对话”在武汉开幕。这场以“大河文明——全球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盛会,如同一柄金钥匙,打开了长江文明与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闸门。
中国治水史本就是一部可供借鉴的文明进化史。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都江堰的千年智慧,从周朝堤坝的公共工程到当代南水北调的超级工程,善治者们始终以科学的智慧灵活处理着人与水的共生关系。书续当下,长江沿线已然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衔接、开放共享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格局。从川渝加强三星堆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江苏以长江干流为主线构建独特文化空间体系,再到杭州良渚古城成功申遗实证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史,这种文化与生态相统一的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治理智慧,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大河对话”展现了中国在水利领域的担当与作为。无论是大力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与相关国家共建中国—欧盟水政策对话、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等多边机制,积极推动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变革,还是中国企业设计或承建的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几内亚凯乐塔水电站、苏丹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等,帮助当地提升供水、供电保障能力,惠及广大民众……一系列经验成果表明,中国正通过一系列扎实行动,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水安全筑牢坚固防线。
文明因交流而兴盛,因碰撞而绵延。正如大河容纳百川,人类文明也因多样性而富有生命力。以平等、包容的心态看待文明差异,以对话、合作的方式化解文明冲突,才是应对全球挑战的明智之举。在此次“大河对话”活动中,与会者通过领略长江流域丝绸文化、玉石文化的辉煌成就,探究江河作为重要的文化标签所孕育出的丰富内涵,探索数智时代流域治理新路径等方式,让不同文明在平等交流和智慧碰撞里增进理解、凝聚共识。这场盛会,正在以全球视野,共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水源之约。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有着开放平等、滋养万物的寓意。江河奔流,不舍昼夜;文明交流,生生不息。因水而兴的武汉,用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证明,文明从不在孤岛中进化,而是在流动中永生。这条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母亲河,正带着全球治水者的智慧,奔向更加辽阔的未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芷懿(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融媒体中心)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