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全国邮政快递业共处理快递包裹72.31亿件,日均处理量超9亿件。这相当于假期里每一天,都有超过一半的中国人同时收到一个快递。这串数字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澎湃活力与物流体系的“硬核”实力。
国庆中秋的双节合并,促进了消费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佳节期间,中秋月饼、大闸蟹、国庆伴手礼都化作一个个整装待发的包裹,踏上奔赴全国各地的旅程。一种名为“快递+文旅”的新模式悄然兴起,曾经在景区看中心仪的文创产品或土特产,却因为带着麻烦或者不好上飞机、高铁而“忍痛割爱”,如今却只需潇洒地扫个码,就能“人未到家,礼已先行”。加上各家快递小哥们主动进驻高铁站、机场和热门景区,将旅游的“流量”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了消费的“增量”。
各大快递公司的转运中心里,我们能看到一幅幅充满未来感的画面,如在“硬件”方面,巨龙般盘踞的自动化智能分拣流水线上,吞吐着成千上万的包裹;在“软件”方面,有“物流天眼”这种“信息化最强大脑”,对全网的运营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调度,确保72.31亿个包裹在复杂的物流网络中,都能拥有一次顺畅的配送路径;甚至在配送的“最后一公里”,无人车和无人机亦崭露头角,将包裹送达偏远乡村或者封闭园区,大大减轻了派送员的人工压力。在这些智能小帮手的辅助下,国庆中秋的包裹跑出了“新速度”。
72.31亿件包裹展现经济繁荣的同时,也躲不开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包装垃圾。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深入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行动方案》等相关政策,将绿色物流的理念深入人心,因此整个物流行业均拿出了积极的应答方案。各大快递企业纷纷推广可循环使用的快递箱,例如申通的环保芯片袋、中通的“多生命纸箱”、京东的“青流箱”等,都在试图用可重复使用的设计取代一次性的浪费。在运输环节,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货车投入使用,一些大型物流园区甚至用上了光伏发电,向着“碳中和”的目标进一步迈进。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绿色物流的实践仍面临巨大挑战,但从政策引导到企业行动,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清晰的方向,未来的快递,不仅要快,更要“绿”。
日均9亿的快递包裹量,是一种在流淌着的信心与活力。从消费者每一次指尖上的点击,到每一次创新策划的新消费模式;从分拣中心不知疲倦的智能“军团”,到每一次风雨无阻配送到家门的快递小哥,均告诉我们一个消费潜力澎湃、物流网络通达、科技创新不止的中国,正以独有的节奏和脉搏强劲地跳动着。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吴卓霖(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