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有效识变应变求变,提高工作针对性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16:07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湖北正在以“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书写四季度和“十四五”收官决战决胜的答卷。10月17日,湖北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市州党委书记座谈会上,省委书记王忠林指出,要切实顺应新趋势,有效识变应变求变,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这一要求既是湖北应对当前挑战的方法论,更是其服务全国大局的战略抉择。从促进消费的微观场景到开放格局的宏观布局,湖北正以“小切口”撬动“大变革”,在不确定性中锻造确定性,为经济大省“挑大梁”注入强劲动能。

消费是经济循环的“终点”,也是“起点”。“像抓生产一样抓好消费”,说明湖北已经将促进消费工作,已经提升到战略高度。过去,湖北凭借工业底盘和交通枢纽优势,在供给端积累了雄厚基础;如今,面对需求收缩的挑战,湖北也通过创新“一三五”消费维权工作机制、深入构建以智慧消保平台为支撑和构建多元共治维权网络等方法,全力构建湖北消费环境优化新格局。而消费不仅是短期刺激工具,更是供需良性互动的枢纽,它通过需求信号引导资源配置,推动供给体系提质增效,从而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与“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岚图汽车武汉工厂,通过深度融合的智能化生产体系118秒下线一辆整车,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生产效率的质的飞跃,更是印证了以人们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升级倒逼产业创新的路径选择,而湖北也通过消费提质扩容,推动“湖北造”从“有品质”走向“有品牌”,从“卖全国”升级为“卖全球”,这正是内需潜力转化为增长动力的关键。

政策机遇的窗口期稍纵即逝,其效能释放的关键在于从“争取”到“吃透”再到“用好”的全链条落实能力。湖北的实践表明,政策红利并非自然生成,而是需要通过精准识别、深度消化与创新执行,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在精准识别层面,湖北敏锐把握国家在流域治理、科技创新、枢纽建设等领域的战略导向,推动重大项目纳入国家规划“盘子”,为区域发展赢得先机;在政策执行层面,湖北通过解决执法不规范、承诺不兑现、服务不高效、企业负担重等制度创新,将阶段性政策红利转化为长效发展机制。面对国家政策机遇时,湖北通过机制化、系统化的落实能力,能将普惠性政策转化为差异化优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的主动作为,努力构建市场与政策良性互动的生态,使政策红利在微观主体层面充分释放,最终形成“政策—信心—投资—增长”的良性循环。

开放是湖北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先天优势。面对全球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与波动性,湖北逐步构建起“短期应对、中期拓展、长期转型”的策略体系,推动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短期来看,湖北通过优化出口信用保险、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等务实举措,帮助外贸企业纾困解难、巩固订单,筑牢经济平稳运行的基本盘;中期而言,湖北积极拓展“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推动贸易伙伴多元化、业态多样化,不断增强湖北经济的韧性;长期布局上,湖北以花湖机场等重大开放通道为牵引,加快构建“枢纽+通道+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推动湖北从交通枢纽向供应链枢纽的跃升。

这套策略体系不是简单的时间划分,而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它既注重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着力培育中长期竞争优势;既做强“硬联通”的支撑,又优化“软环境”的保障,以高水平开放整合资源、激活要素、赋能产业,实现从“物流通达”到“产业跃迁”、从“九省通衢”到“战略支点”的深刻转型。

湖北的经济答卷,源于对“变”与“不变”的辩证把握,变的是策略方法,不变的是“支点建设”的战略定力;变的是产业形态,不变的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初心。当下,湖北正以“时时争先”的紧迫感、“事事求效”的实干劲,将消费新趋势转化为内需新动力、将政策新机遇转化为项目新支撑、将开放新格局转化为竞争新优势,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接续奋斗。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金辉(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