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用心用情,浇灌人民幸福之花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9日22:11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尚书·五子之歌》中关于民本思想的经典表述,阐释了人民是立国之本,根本稳固则国家安宁。穿越千年时空,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在当代仍然焕发生机,新时代更赋予其“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厚意蕴。10月20日的湖北日报上,不少家庭在“十四五”即将收官之际,纷纷“晒”出了他们的幸福账,令人倍感温暖。

习近平总书记说,“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实现“幼有优育”的幸福生活。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是让每个孩子拥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基石。让幼儿接受好的教育资源,其意义远超“有学可上”本身。对孩子个人而言,优质教育能点亮孩子成长之路,帮助他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未来有更多选择人生的底气;对家庭来说,孩子的优秀教育成果是幸福感最直接的体现,它消解了家长对下一代发展的担忧,让家庭充满希望与盼头。据统计,2024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92%,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今年6月1日,学前教育法正式实施,8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明确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的保育教育费。“幼有优育”的普及普惠,既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核心诉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和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实现“老有所乐”的幸福生活。“乐”是晚年生活的精神底色,老年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保障,也需要精神上的充实和愉悦。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到2035年老年友好型社会总体建成。当他们能自由参加喜爱的活动、享受情感的陪伴,晚年生活才更有滋味,幸福也才更具温度。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许家冲村,村里利用移民文化广场打造“银发乐园”,组建三峡渔鼓表演队、打造刺绣工坊,老人们白天跟着非遗传承人学渔鼓唱段,傍晚围在一起学刺绣,还时常组队参加周边村的文艺汇演,日子过得充实又热闹。让老人成为社区文化、乡村活力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为社会发展注入温暖持久的“银发力量”,这既是幸福生活的鲜活体现,也是夯实精神文明发展根基的关键一环。

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实现“富民增收”的幸福生活。人民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才能更好地满足自身和家庭的各种需求,方能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在发展富民产业的道路上,不少地区已经有了成功经验。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五山镇的堰河村曾是个典型的贫困山村,过去村民吃粮靠供应,赚钱靠伐树。近年来,在党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撑下,该村以生态家底激活发展活力,用绿色转型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子,把负债累累的穷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国家级4A旅游景区,村里产业项目越来越多,当地人均年收入超4万元,村民幸福感不断攀升。“富民增收”既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拉动经济积极向前的关键引擎。同时,人民群众消费能力的提高,能带动市场的繁荣,促进产业的发展,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国泰民安,民安才能国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党矢志不渝的奋斗源泉。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用心用情关注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定能让人民群众的笑容更加灿烂,让祖国的图景更加美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孙立超(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教育局)

责编:许文秀 何鹏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