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有所育是民生幸福的基石,更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与远见的关键标尺。当前,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约3000万名,超三成婴幼儿家庭有托育需求。在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背景下,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已超出一般民生范畴,成为关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与国家未来竞争力的战略议题。近年来,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各地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托育供给快速扩张,截至2024年,全国托位数达到573.7万个,比“十三五”末增长126%,连续3年增长率超20%。在肯定这一良好开端的同时,我们更需思考,如何推动普惠托育服务行稳致远,切实实现从“有”到“优”的跨越。
政策“支撑网”日趋坚实,构建长效运行机制已成为下一阶段的关键。顶层设计的有力引领,正转化为各地实实在在的行动。目前,托育服务县级覆盖率达98.5%,超过1300个县(市、区)出台了各具特色的支持政策。在取得这些进展的基础上,下一步的关键在于确保各项政策能够持续发挥效能。例如,如何确保“水电气热民用价格”等优惠在基层顺畅落地,如何设计更具韧性的支持模式以应对可能的地方财政压力,特别是如何构建一个能平衡社会资本动力、从业者获得感与家庭可负担性的长效机制。这不仅是落实层面的精进,更是迈向可持续、可复制发展模式的关键。
服务模式的多样化探索如火如荼,实现优质服务的均衡可及,是社会共同的期待。从上海静安区的“宝宝屋”到济南的家庭托育点,基层的创新实践展现了社区托育的活力与温度。随着托位数的快速增长,随着托位数量的快速增长,家庭在需求得到初步满足后,自然更加关注服务的质量与内涵。社会期待,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偏远县域,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同样安全、专业的照料。这提示我们,在持续扩大供给的同时,必须着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细化行业标准、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力求使每一个新增托位,都能切实承载起家庭的信任与孩子的健康成长。
数字技术为托育服务创造了新机遇,需要前瞻谋划,使其更好地赋能普惠与公平。江苏省“托育地图”、各类智能化管理平台等应用,正为家长选择和行业管理带来便利。科技赋能的潜力巨大,但目标应是让技术成为缩小差距的工具,而非设置新的障碍。这意味着,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家庭的使用习惯与能力,并提前筑牢婴幼儿信息安全的防线。让科技红利惠及所有有需要的家庭,需要管理者、行业与社会各方展现更大的智慧与远见。
归根结底,发展普惠托育是一项长期的社会事业,需要持续的努力、系统的谋划和社会的合力。它要求决策者在规划中更加注重质量与可及性,实现资源的精准配置;鼓励行业在发展中不断夯实基础,提升专业化水平;也呼唤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重视早期科学育儿的良好氛围。惟其如此,普惠托育方能超越简单的数量指标,真正成为守护童年、托举希望的美好事业,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齐琳(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汉兴街道)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