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普惠托育破解育儿难题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1日22:41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孩子三岁前,谁来带?”这个看似简单的家庭问题,曾是横亘在无数年轻父母面前的现实难题,牵动着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影响着家庭的幸福感。如今,随着社区增设托位、幼儿园开办托育班、财政加大补贴力度等普惠政策的落地,这道难题正在逐步破解。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体验“宝宝开心、家长舒心、长辈安心”的多重幸福。这背后,是国家对民生关切的深情回应,更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深远布局。

普惠托育,解的是千家万户的“急难愁盼”,增的是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我国有近3000万3岁以下婴幼儿,超过三成家庭有托育需求。面对这一现实需要,一方面全力增加供给,缓解“一位难求”。从上海静安区的“宝宝屋”到山东济南的家庭托育点,服务半径不断缩短。数据显示,全国托位数从“十三五”末的253万个增至2024年的573.7万个,县级覆盖率达98.5%,连续三年增长超20%。这不仅是数字跃升,更是服务网络织密、可及性增强的生动体现。另一方面着力降低成本,对托育机构的水电气热执行民用价格,减免税费,发放建设和运营补贴。这些举措在1300多个县(市、区)落地,让普惠托育既“托得住”又“托得起”。这一增一减间,尽显政策的温度与力度。

普惠托育,看的是各地的创新探索,显的是基层实践的智慧力量。武汉、襄阳等城市推广社区嵌入式托育点,各地鼓励企事业单位自办托育,同时结合地域特色创新服务模式。当优质托育服务延伸到厂区门口、居民社区,有效减轻职工和市民的育儿负担,就为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人才注入了温情脉脉的软实力。这些探索,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主动作为,展现了地方落实国家战略的创造力。

普惠托育,连的是国家发展的当下与未来,谋的是民族长远的基础与根本。它关乎“最柔软的群体”,牵动“最基础的民生”。从提高婴幼儿照护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到发放育儿补贴,再到推进免费学前教育,一系列政策协同发力,共同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其效应不止于缓解眼前之困,更在于营造鼓励生育、支持家庭的社会氛围,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升国家人力资源素质奠定坚实基础。

幼苗稚嫩,关乎参天大树;小家安稳,连着国泰民安。普惠托育,托起的不只是天真童年,更是千万家庭对未来的信心与期望。在这条温情之路上,持续努力必将收获更多幸福回响,为国家发展目标注入最生动的温暖注脚。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立阳(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万松街道)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