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法治护航保民生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1日22:22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法治则是保障民生发展的前提,民生与法治共同构筑着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基层稳则大局稳、百姓安则社会安。唯有不断延伸法治服务范围,让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充盈群众心间,才会为增进民生福祉和基层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基层矛盾时有发生,譬如邻里之间因为噪音、房屋边界产生的摩擦,商家与居民之间因为经营活动引发争执等,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法治就是最公正的裁判。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情报预警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情报信息员队伍建设,确保矛盾纠纷早发现、早调处。要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月例会、矛盾纠纷清单管理督办等长效机制。对排查出的突出矛盾纠纷,全部登记造册,建立台帐,公布清单。对重点矛盾纠纷,进一步明确确定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办理要求和时限,定期跟踪问效。对已经化解的突出矛盾纠纷逐件向上级报告,进行审批销号。

基层群众来自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段,有着多样化的需求。老年人希望有更完善的养老服务设施和医疗保障,年轻人关注就业创业的政策支持和文化娱乐的丰富程度,儿童则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安全的成长环境。在推动街道法治建设时,充分考虑这些民生需求。要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并推动社区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设施。针对年轻人的就业创业需求,要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并以法律的形式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执行性。民生的改善也会促进居民法治意识的提升。当居民切实感受到法治带来的好处,就会更加主动地学习法律、遵守法律。当参与度越来越高,居民就不再视法律为高高在上的条文,而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准则。这种法治意识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街道法治建设的良性发展。

基层民生与法治的融合,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法治的保障下,街道的商业活动更加规范有序,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加安全舒适。同时,民生的改善也让居民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在社区的建设中,通过法治手段引导居民参与社区规划、环境整治等治理工作,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基层发展贡献力量。这种参与不仅让社区变得更加美丽宜居,也增强了居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民生与法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要以法治为保障,以民生为根本,不断探索两者融合的新路径、新方法。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用法治保障民生服务落地生效,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全过程,必能让法治满载民意、顺应民心,让民心暖意在点滴中汇聚升腾。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易军强(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民族街道)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