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宣部授予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五分院“莎姐”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团队“时代楷模”称号,这则新闻在温暖人心的同时,更引发了我们对于未成年人保护的深层思考。过去,我们谈论保护,更多想到的是我们能为孩子们做什么,比如为他们建立安全的校园,净化网络环境,严惩侵害行为。这些当然至关重要。但重庆“莎姐”团队的实践,却告诉我们未成年人保护的核心,是把力量种进孩子们的心里。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于将孩子视作温室里的花朵,总想为他们构建一个绝对安全的“无菌环境”。我们努力清除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一切杂草与害虫,希望他们永远生活在阳光雨露之下,远离任何风霜雨雪。这种爱护之心可以理解,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单纯依靠外部力量构建的保护网,永远存在其天然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世界是复杂的,风险无处不在,我们不可能预见所有潜在的伤害,更不可能时时刻刻守在孩子身边。过度保护甚至可能带来反效果,它在客观上剥夺了孩子直面问题的机会,削弱了他们自我判断和应对风险的本能,让他们在离开庇护后,面对真实世界的复杂与挑战时,显得格外脆弱和无助。一朵从未经历过风雨的花,一旦离开温室,最轻微的寒流都可能成为致命打击。
那么,真正的保护应该是什么样貌?重庆“莎姐”团队的工作给出了生动的答案,那就是“赋能式保护”。她们的工作,早已超越了案卷本身。她们走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们“这个危险,不要碰”,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案例改编的普法情景剧,教会孩子们如何识别身边的潜在风险,如何读懂那些伪装在善意之下的不良企图。这其实是在为孩子们的内心装上一个“风险雷达”。她们在办案过程中,不仅仅是依法惩治犯罪,更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对受害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上,帮助他们修复心理创伤,重建对世界的信任。这好比在孩子摔倒后,不仅扶他起来,更重要的是教他如何包扎伤口,如何重新站稳,如何汲取教训,下一次能跑得更稳。这种赋能,是授予孩子一套可以随身携带,终身受益的工具,让他们学会识险,避险,以及在身处险境时如何有效求助。
这种“赋能式保护”的理念,实际上是让保护回归了教育的本质。它承认世界的复杂性,也相信孩子的成长潜力。它不再是把孩子包裹起来,而是牵着他们的手,带他们去认识世界的真实面貌,包括那些不甚美好的角落。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习的不仅仅是安全知识,更是批判性思维,是情绪管理能力,是与人沟通和求助的勇气。当一个孩子知道如何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当他懂得在感到不安时第一时间向谁求助,当他在遭遇挫折后能够自我疗愈并重新出发,他就拥有了比任何外部保护都更坚固的盔甲。这件盔甲,源自他内心的强大和日渐成熟的能力,能够陪伴他走过人生的每一个路口。
“时代楷模”的荣誉,不仅是对“莎姐”团队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对一种前瞻性保护理念的褒扬。她们深刻地把握住了未成年人保护的终极规律,那就是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是源于一个没有危险的世界,而是源于一颗有能力应对危险的心。当我们把力量的种子种进孩子的心里,它就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足以抵御未来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这,才是我们能给予下一代最宝贵,也是最持久的礼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圆(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卫健局)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