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1月的临近,各大网购平台的双11购物大战已悄然拉开帷幕。当我们正在盘算“何时购买”“怎样满减”时,《法制日报》近日一篇题为《直播间“热销”假象调查:“已抢空”的商品次日仍在售》的调查报道,如同一盆冷水,浇醒了刚进入“消费狂欢”的我们。
报道中,某品牌运动鞋在直播间宣称“库存仅剩100双,5分钟内抢空”,但次日,同一商品仍在以相同价格销售。原来,直播间里“已抢空”的提示,不过是后台可随意修改的数字。所谓的“全网最低价”,可能只是将原价虚标后打折的障眼法。更为讽刺的是,当消费者为“限时折扣”熬夜蹲守,生怕错过优惠时,商家却在悄悄补货,甚至将同一商品换个链接再次上架。
一系列“热销”背后的营销陷阱,正利用“从众心理”和“厌恶损失”的心态,一步步引诱着我们,让我们在消费的洪流中慢慢迷失。冲动消费过后,有人会为凑单买回一堆无用之物而烦恼,有人会因分期付款陷入债务危机而后悔。那么,双11来袭,我们该如何打破思维定式,从“盲目跟风”走向“理性消费”呢?
在下单之前,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真的需要吗?”“它真的划算吗?”“我买得起吗?”让我们的消费不被营销话术而绑架,而是用实际需要为选择护航。
拒绝为“明星同款”的溢价买单,多对比历史价格,多查看真实的用户评价,多请教身边的购物达人,学做“理性的购物狂”,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与此同时,尝试将心仪商品加入购物车后放置三天及以上。三天后,若仍觉得有必要购买再下单。通过购物“冷处理”的方式,逐步练就消费的钝感力,减少冲动消费的欲望。
双11狂欢,是一场欲望与理性的博弈。当满屏的活动大促来袭时,希望你的每一次点击付款,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精准选购。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代晶晶(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武汉市江汉区长港路小学)
责编:何鹏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