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在胶片光影中写就赤诚人生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1日15:13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近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来自湖北宜昌的贺宗耀名列其中,以“敬业奉献”的形象走入公众视野。75岁,52载坚守,4千多场义务讲解,1.29万场放映,50多万元积蓄投入收藏——这不仅仅是一串数字,更是一段用胶片和光影写就的赤诚人生。

从“扁担挑设备”到“光影筑丰碑”,敬业是刻进生命的执着。1973年,23岁的贺宗耀挑起扁担,一头是放映机,一头是发电机,翻山越岭为村民送去光影。在那个文化贫瘠的年代,一场露天电影就是全村人的节日。哪怕后来电影行业遇冷,同行纷纷转行,他依旧守着一句“为百姓放一辈子电影”的承诺。从扁担到汽车,从胶片到数字,始终奔走在乡间,用行动告诉世人:敬业,不是一时热情,而是一生守护,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执着。这份执着,最终化作一座淯溪电影博物馆,摆满从各地搜集来的80多套设备、上万本杂志,把他的私人珍藏变成公共记忆的丰碑。

从“电影放映员”到“文化摆渡人”,奉献是超越岗位的选择。贺宗耀的奉献,早已超越了一个放映员的职责。博物馆建成后,他免费开放,身兼馆长、讲解员等数职,累计讲解超4000场,接待游客十余万人。为了让每一场讲解都生动有力,他努力学习演讲技巧,丰富讲稿内容,甚至带动儿媳一同投身文化传承。不仅把个人积蓄变成公共财富,更把电影打造成连接代际的桥梁,让老人在胶片滚动中重温青春,让少年在数字点播中触摸历史。这样的奉献,不是牺牲,而是成全,让文化在传承中熠熠生辉。

从“个体的坚守”到“群体的共鸣”,善举是激活社会的潮音。为什么贺宗耀的故事能打动这么多人?因为他让“敬业奉献”不再是口号,而是可感可触的生活实践。他收藏的不只是设备,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密码:中国第一代“老五四”放映机,记录时代变迁的《大众电影》杂志……这些物件唤醒了集体的共鸣。而当地政府的支持、游客的传播、家人的接力,更让他的个人善举转化为社会共同的文化财富。这印证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敬业奉献,从不孤单,它能激发群体参与,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

从“光影守护者”到“精神引路人”,荣誉是对时代的回应。贺宗耀的当选,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对敬业奉献精神的当代诠释。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传统文化的今天,他以光影为笔,写下新时代的文化答卷:敬业不是机械重复,而是对价值的深度认同;奉献不是单向付出,而是在创造公共价值中实现自我升华。他让我们看到,文化传承既需要把“小事做到极致”的匠人,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守护精神家园。

一束光,能照亮一条路;一个人,能唤醒一座城。当贺宗耀站在“中国好人”的榜单上时,他不只是一个名字,更是一束光。这束光,来自他52年的坚守,来自那1.29万场不灭的银幕,也来自每一个被他的故事打动的人。愿这光,照亮更多平凡人的坚持,也唤醒我们对敬业、对奉献最本真的信仰。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肖文婷(宜都市“两江潮”网评团队,宜都市审计局)

责编:闻玉强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