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晚,历时一个多月的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在宜昌奥体中心画上圆满句号。本届艺术季打破传统剧场展馆的藩篱,以整座城市为舞台,让艺术走向街头巷尾、融入市民生活。饱含生机的文化种子,在寻常日子里悄然生根,以润物无声的温润力量滋养着群众心灵,传承着源远流长的长江文明。
艺术季的12项主体活动,恰似12把精准的钥匙,为不同人群打开了通往文化殿堂的大门。非遗展中苏绣艺人手中的银针在丝线上轻盈穿梭,将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定格于方寸之间;紫砂匠人指尖的陶泥徐徐变幻,古朴壶身承载着千年技艺的独特密码。诗词大会上稚气未脱的学子与白发苍苍的长者同台吟诵,不同年龄层的情感共振,让长江诗词的韵律穿越时空,在当代人的唇齿间重新焕发生机。这些活态传承的瞬间,让非遗从展柜走向生活,让诗词从书本走向街头,真正实现了“文化殿堂”的具象化呈现,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拉近了艺术与公众的距离,让文化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艺术季的举办,让荆楚大地摇身一变,成为一座巨型的文化客厅。江汉路步行街的全息投影让《千里江山图》“活”现波涛,观众如立江畔,感受千年画卷的流动之美;吉庆街的热干面摊用蓝白瓷碗摆出波浪造型,让食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触摸到长江文化的独特韵味。武商摩尔城的艺术展览、群光广场的音乐表演,更让商圈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些创新融合,不仅打破了艺术展示的物理边界,更让文化客厅从概念变为触手可及的生活场景,实现了“文化客厅”的立体化延伸,它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的点滴,是市民可参与、可体验、可传承的文化空间。
正如长江水永不停歇地奔腾向前,这场艺术季留下的文化基因,将在长江两岸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持续发酵、传承。当闭幕式上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在百米长卷上留下彩色手印时,这不仅仅是艺术的绚丽绽放,更是文化认同的悄然觉醒。在艺术季中萌发的兴趣、建立的连接、养成的习惯,并不会随着活动的结束而消失。据湖北省文旅厅数据显示,艺术季期间全省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036.34万人次,较2024年同比增长12.9%;星级饭店平均出租率69.7%,同比增长6.5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背后是市民用脚步丈量文化、用消费支持传承的鲜活实践。
当滨江公园的灯光渐渐暗淡,当音乐周的旋律缓缓停歇,那些被艺术点亮的灿烂笑脸、被文化滋养的美好心灵、因文化治理而更加宜居的城市空间,正共同书写着属于长江文明的崭新篇章。长江文化艺术季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成功的文化浸润实践,它证明当艺术真正走入生活、当文化真正连接情感,文明的薪火就能生生不息,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邱利寒(武汉市东西湖区“临空青语”团队、区文旅局)
责编:郭蕾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