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武汉市的工业重镇,青山区正以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推动民营经济迈向更广阔的发展舞台。当前,面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考题,青山区通过服务做“加法”、负担做“减法”、创新做“乘法”、壁垒做“除法”,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截至目前,全区民营经营主体总量已突破12万户,“四上”民营企业539家,高新技术企业430家,成为拉动区域增长、推进转型闯关、促进创新就业的重要力量。
在服务上做“加法”,赋能企业全周期发展。做“加法”并非简单堆叠服务项目,而是围绕企业从初创、成长到成熟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系统性、立体化的服务赋能。在提升服务效能上,提升服务精准度,认真落实联系服务企业制度,通过定期走访、座谈调研、线上沟通等多种方式,第一时间了解企业诉求,建立问题清单,协调相关部门限时解决,形成闭环管理。在拓展服务内涵上,实行区街领导包保企业制度,充分搜集企业经营情况和困难,点对点为企业纾困解难,推动服务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在优化服务体验上,以企业感受为导向,通过数字化手段和长效监督反馈机制,确保服务举措真正落地见效,持续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做“加法”的核心是推动政务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赋能”转变,通过流程再造、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构建一个让企业“轻装上阵”、专注发展的优质生态。
在负担做“减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精准做好负担的“减法”,核心在于削减那些不必要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将更多精力专注于创新与发展。一方面最大程度简化办事流程。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推广电子证照互通互认,实现从“企业跑腿”到“数据跑路”的转变。另一方面,直接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在政府采购和招投标领域,可以推行免收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或鼓励以保函替代现金,这能显著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资金占用问题。通过这一“简”一“减”的组合拳,目的就是拆掉阻碍企业发展的“隐形门槛”,让营商环境的优化真正转化为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在创新上做“乘法”,释放产业集群乘数效应。在创新上做“乘法”,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实现产业集群的倍增效能。一方面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支持武钢有限打造全流程炼钢操控中心和中韩石化建设智能工厂,通过工业互联网和5G技术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布局光化学、氢能等未来产业赛道,通过共建武汉光化学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将高校的研发中心直接设进企业,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并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逐步构建起具有区域特色的光化学产业集群。这种“创新×产业”的融合模式,有效放大了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为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的新质动力。
在壁垒上做“除法”,破除市场准入隐形障碍。在壁垒上做“除法”,就是要坚决清除各类显性和隐性的市场准入障碍,确保“非禁即入”普遍落实,为所有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起跑线。这需要从制度和执行两个层面协同发力。强化制度刚性。破除这些壁垒,必须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清理在清单之外违规设立的准入许可、设定的准入条件。二是畅通反馈渠道。应建立便捷高效的市场主体诉求反馈和受理回应机制,鼓励企业通过公开渠道反映遇到的“玻璃门”“旋转门”问题。对发现的典型案例,要坚决通报、督促整改,形成震慑效应,并借此举一反三,推动共性问题成批解决,最终目标是拆掉阻碍企业公平参与的“隐形门”,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在统一规则下凭借创新能力与质量效率公平竞争。
十里钢城,千帆竞渡。青山区正通过精准运用“加减乘除”法,有效提升民营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区域经济提质增效注入强劲动力。展望未来,青山区将坚定不移地持续深化改革、优化服务,全力护航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号召广大民营企业坚定信心,深耕青山,携手在这片投资热土上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郑锦航(武汉市青山区“青评调”团队、工人村街道)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