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圈是指个人已经习惯于某种安逸、舒适而不愿意离开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往往避免尝试新事物或去探索未知领域。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基层干部要破除思想定式思想定式、淬炼能力本领、转换角色设定,勇于跳出“舒适圈”。
过去,基层干部往往习惯于“路径依赖”,开展基层工作按照上级要求“照本宣科”,或是简单“复制粘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这种“经验主义”固然简单高效,但在群众需求日益多元的今天,容易陷入“民生实事百姓不买账”的困境。基层干部开展惠民行动既要关注到群众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也不能忽视群众丰富精神、提升思想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要看到重点人群、高龄老人等特殊困难人群的需求,也要注意广大群众呼吁在意的基础性问题。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而是通过深入群众,以调查问卷、民主评议会、社区意见箱等形式登门入户倾听群众呼声,才能做好群众需求的精准定向,解决急难愁盼的民生之切问题。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关键在于锻造匹配治理需求的过硬队伍。基层干部经常有如调解、计生、社保等固定的服务领域,习惯于“各管一摊”,形成了“单打一”的能力结构,但随着治理难题朝复合型综治型过渡升级,基层干部能力也需要实现由“专业型”人才向“复合型”的“扩容升级”。通过党建联建引领,深化干部思想深度把稳成长方向;通过专题培训、挂职交流等方式,培养复合型基层治理人才;通过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让基层干部敢于试错敢于实干,在实践中进步。干部练就“多面手”的真本领,方能扛起“为万家”的千钧担,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书写担当。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核心在于构建协同高效的治理格局。传统“事无巨细、大包大揽”的管家角色放在当下并不适用,反而让基层干部疲于奔命,浪费了闲置资源,拉低服务效率,导致在一些重点领域出现“使不上劲”的现象。通过角色重构,干部要重点发挥掌舵和链接作用,将市场运营交由第三方企业和机构,将社区生活治理交回给群众自己。政府的力量则体现在更关键的环节:在商户准入上“严格把关”,在服务品质上严格监督,确保“便民利民”的硬杠杠不动摇。通过角色的精准拿捏,实现从“事事自己干”到“机制我来建、平台我来搭、秩序我来管”的升华。打造政府、市场主体、群体多元共治的生态,才能各行其是,发挥共建共治共享力量实现群众幸福最大化。
破立之间,气象万千。干部队伍每一次自我革命的“减法”,都在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做着至关重要的“加法”。新征程上,广大基层干部当持续涵养这种“破”的勇气与“立”的智慧,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在解民忧、暖民心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把“民生清单”变为群众的“幸福账单”,让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的“幸福圈”连点成片,最终绘就民生福祉的最美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赵晚甜(武汉市青山区“青评调”团队、钢花村街道)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