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奔涌不止,孕育了绵延不绝的文脉。作为武汉长江文化艺术季“视听长江”网络传播周的重要组成,“何以中国・家住长江边”网络主题宣传活动10月27日在汉启动。活动以“家”的视角看长江,让“长江”不只再是地理意义上的大江,更是串联起时间、空间与日常生活的纽带,让“长江”成为兼具文化厚度、生态温度与活力热度的符号。
长江是文化根脉的传承者,让历史成为“家”的共同记忆。走进湖北省博物馆,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展示不再是孤立的文物呈现,而是将两千多年前的田律、徭律与“长江人家”的生活智慧相连;走进荆州博物馆,“楚简口袋书”把战国竹简上的农耕记载转化为少年儿童的睡前故事。这些实践印证了,长江串联的千年文明,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每个“家住长江边”的人都能触摸的文化基因,让“家”的历史脉络清晰可感。
长江是生态底色的守护者,让绿色成为“家”的生活常态。沿长江而行,从武汉江滩到石首麋鹿保护区,再到蔡甸沉湖湿地,处处都彰显着“家”的生态美景。武汉江滩从“少见鱼”到江豚现身、鸟类聚集,蔡甸沉湖湿地鸟类从153种增至277种,石首麋鹿从64头繁衍到4500余头。这些变化都表明,长江生态保护不是远离生活的“专项行动”,而是与“家”的幸福深度绑定的日常,生态成为“家”最珍贵的底色。
长江是开放创新的推动者,让活力成为“家”的鲜明特质。武汉岚图汽车工厂的绿色智造,将长江“永续”理念融入新能源汽车生产;汉口里份的文创融合,让老建筑里长出新创意;外国友人在武汉感受到的“传统与现代共生”,都是长江开放包容特质的体现。这份活力更被武汉长江文化艺术季的成绩印证,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人通过长江文化互动,彰显出长江文化“开放”“共享”“创新”“包容”的大江文化气质。长江边的开放创新,不是少数人的“精英实践”,而是“家”里每个人都能参与的生活,让“家住长江边”的日子既守得住传统,又看得见新意。
长江用时间串联文化根脉,回答了“家从哪里来”;用空间守护生态底色,定义了“家该是什么样”;用创新激活生活活力,指明了“家要怎么过”。“何以中国・家住长江边”宣传活动把长江与“家”联结,让我们读懂长江,也读懂我们的“家”。这条魅力大江,早已超越地理范畴,成为“长江儿女”心中共同的精神图腾,让“家住长江边”的故事顺着江水流向更远的未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黄振宇(武汉市蔡甸区人民政府玉贤街道办事处)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