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1公里,是长江在湖北留下的最长“弧线”,每一朵浪花都在诉说荆楚大地的文明记忆。10月27日启幕的“何以中国・家住长江边”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正是以古今对话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兼收并蓄、绚丽多彩的荆楚文化。
简牍为证,长江文脉的千年印记。文脉的延续,始于历史细节的鲜活留存。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杨理胜在分享中,以云梦睡虎地秦简墓主人“喜”的生命轨迹为引,揭开了秦楚文明交融的历史图景。这位迁徙至云梦的秦朝官吏,用一生经历见证了战火与统一的时代转折,其墓中出土的“中国最早的家书”木牍家书,构成了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家书字里行间满是黑夫、惊两兄弟“缺衣少钱”的寻常牵挂,让两千多年前秦楚士兵的鲜活形象跃然眼前。
秦月楚风入简牍,江声墨影映流年。长江作为文明交融的“天然脐带”,让关陇子弟带来的中原文化、楚地固有的巫风传统与秦制礼法完成三重碰撞,最终凝练为荆楚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基因。这些沉睡的简牍与家书,早已超越文物本身的价值,成为长江文脉流淌不息的鲜活见证,让千年文明在当代依然清晰可辨。
科技为桥,文脉延续的当代智慧。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统与现代同频共振。荆州博物馆馆长杨开勇对楚简文化价值的解读直指文脉传承的关键,如何让濒临湮灭的文明遗产重获新生?曾几何时,承载荆楚智慧的竹简“软烂如泥、墨迹难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研发的“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法”“十六醇脱水法”,以科学技术突破为简牍注入生机活力,延续千年文脉。两项成果双双入选国家文物局优秀保护案例,彰显了科技赋能文化的荆楚智慧。
如今,湖北承担了全国八成饱水简牍的修复工作,这些“地下的百科全书”与曾侯乙编钟“一钟双音”、越王勾践剑“千年不腐”共同构成长江文化的“实物史书”。科技修复了竹简本身,也修复了竹简所记载的“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与“一鸣惊人”的创新勇气,让千年文脉在当代有了可触可感的传承载体,回答着“何以中国”的文明之问。
精神为魂,楚韵流芳的文化底色。文明的传承,终究是精神内核的代代相传。长江浪涛滋养的荆楚大地,孕育出“敢为人先、海纳百川”的精神特质。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楚庄王“一鸣惊人”的魄力,早已融入荆楚儿女的精神血脉,化作“筚路蓝缕”“一诺千金”等穿越千年的文化符号。
敢为人先精神底色在当代荆楚大地上愈发鲜明,长江大桥横跨天堑的雄伟,彰显着突破险阻的勇气,三峡工程锁住惊涛的壮阔,诠释着改造自然的智慧,湖北自贸区敢闯敢试的果敢,延续着开拓创新的基因。长江奔涌不息,楚韵代代相传,这份精神力量既塑造着荆楚儿女的品格风骨,也持续为中华文明注入着生生不息的楚韵光华。
何以中国?答案藏在长江的涛声里,显在荆楚的文脉中。江水浩荡,奔腾不息。长江在湖北蜿蜒千余里,从云梦秦简的文明印记到科技修复的文化新生,从古代楚人的精神特质到当代儿女的实践传承,“何以中国・家住长江边”活动给出了清晰答案,文脉的赓续,既要守护好简牍家书里的历史根脉,也要激活科技赋能的传承智慧,还要延续精神内核的时代生命力。让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在长江浪涛中持续绽放,正是对“何以中国”的生动回应。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胡佳琦(武汉市武昌区徐家棚街道)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