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善意流向凯里,还需思考长效机制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5日20:32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今年国庆后,贵州黔东南州凯里市藏在深山里的凯里动物园在网络上走红了,一条十几秒的短视频,让网友知道了这家“史上最寒酸”却把动物养得很好的动物园。走红前,这家动物园鲜为人知、门可罗雀,走红后周末人数客流量上千人。捐款也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这体现了广大群众对生命的悲悯与对坚守的敬意,但在网友的善意之举背后,安全隐患、运营规范等现实难题不容忽视,动物保护从来不是一时的情感关怀,更需要理性支撑与长效机制的托底。

民间自发的善意,证明了对生命的尊重不分场景、无关规模,哪怕是一方小院里的几只动物,也能牵动大众的柔软心肠。但善意的可持续,离不开对现实困境的清醒认知。园长的“忐忑”并非多余,例如简陋的围栏是否能保障动物与游客安全?有限的资金如何支撑动物的饮食与医疗?缺乏专业指导的饲养方式是否符合动物福利标准?这些问题,不是单纯地捐款就能解决。若仅凭一时热情注入资金,却缺乏规范的运营管理与专业的技术支持,不仅可能让善意付诸东流,更可能让动物陷入新的困境。这场走红,更像是一次提醒,民间动物保护不能停留在“同情式捐助”,而需要走向“专业化守护”。

从更大维度看,凯里动物园的走红,折射出小众动物保护场所的普遍困境。在城市动物园之外,许多由个人或小型机构运营的动物救助站、小型动物园,往往面临资金短缺、技术匮乏、监管缺失的难题。它们是野生动物救助的“最后一公里”,却常常游走在政策与资源的边缘。网友的善意是雪中送炭,但要让这些“寒酸”的坚守走得更远,更需要制度层面的回应,例如,相关部门能否提供专业的指导与规范的监管,避免“野蛮生长”;公益组织能否搭建桥梁,实现资源的精准对接;社会层面能否形成常态化的支持机制,让民间保护力量不再孤立无援。

动物保护的温度,既藏在网友自发的善意里,也体现在理性的长效守护中。相关部门可制定动物保护场所专项扶持政策,对符合标准的机构给予运营、医疗补贴等扶持,同时定期组织林业、兽医等专家开展饲养技术、安全培训等指导,从源头化解安全隐患;公益组织可积极搭建平台对接资源,整合企业捐赠、志愿者服务、专业技术等资源,实现资金使用透明化和技术支持常态化。社会层面可探索“认养制”“公益探访日”等常态化参与模式,既让公众的善意转化为可持续的支持力量,也通过公开监督倒逼场所规范运营。通过构建“政府引导、公益协同、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体系,让每一份坚守都有长效支撑,让每一个生命都能获得有尊严的守护。

善意值得珍视,但更需善用。愿凯里动物园的故事,能让我们在共情之余,多一份理性思考,让每一份对生命的敬意,都能找到可持续的表达,让“寒酸”的坚守终能在规范管理下,跳出“爆红—沉寂”的循环,绽放出长久的温暖。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肖豪立(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武汉金融街管理委员会)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