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影评:暗夜里的星辰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2日20:50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历史,时常以一幅织锦正面示人,泾渭分明,图景壮阔。而我们,习惯于欣赏这已成定局的辉煌。直到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如一把精细的刻刀,轻轻挑开了锦绣的背面,让我窥见那无数纠缠、隐没、却承托起整幅历史的线结——那些由信仰、沉默与无名的爱织就的,悲壮而温热的底色。这不仅是历史的回溯,更是一场由编剧、导演与演员共同谱写的灵魂交响,他们以匠心与赤诚,让那些尘封的名字,重新在时代的回音壁上轰然作响。

剧集的热播,将北京西山森林公园那四尊沉默的雕像——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推到了无数人的心前。屏幕上的光影故事可以落幕,山间的石质守望却恒久如新。那已非冰冷的雕塑,而是精神的化石,是信仰的丰碑。每日络绎不绝的瞻仰者,排着队,静静地来,静静地走,只留下一束束鲜花。那是一场无声的、跨越时空的对话。鲜花会枯萎,但那瞬间从心底升腾的敬意,已如琥珀,封存了永恒。

我的思绪,被这肃穆的场景牵引着,逆流而上,回到了剧中那些令人屏息的瞬间。它们并非宏大的战争场面,却比任何炮火都更撼动人心。这一切,首先得益于编剧卢敏女士那支饱含敬畏与洞见的笔。她带领团队,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与碎片化的记忆中,为我们打捞起那些即将沉没的传奇。她所做的,不仅是叙述故事,更是为无名者正名,为沉默者发声。而导演的功力,则体现在对叙事节奏的精准把控与影像氛围的极致营造上。他运用光影、色调与镜头语言,将那种无处不在的压抑、紧张与悬疑感,编织成一张无形的网,让观众时刻都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呼吸与脉搏。

至于演员的表演,更是堪称“化身”的艺术。他们并未刻意追求“演”的英雄气概,而是沉入角色的内心,去捕捉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微光与挣扎。饰演吴石将军的演员于和伟,以其沉静如海的眼神和克制到近乎吝啬的肢体语言,将一位身处虎穴、心向光明的将军的隐忍、机敏与内心深处的巨大波澜,刻画得入木三分。他无需咆哮,那紧抿的嘴角与深夜独处时眉宇间一闪而过的疲惫与思念,已胜过千言万语。而饰演朱枫的演员吴越,则以其柔中带刚的气质,完美诠释了一位女性革命者的坚韧与深情。她那场与幼子无声诀别的戏,眼中噙满泪水却强忍着不让它落下,那份属于母亲的万般不舍与超越母爱的坚定信仰,交织成最催人泪下的画面。正是这些堪称“戏魂”的表演,让纸上的名字成为有温度、有筋骨的血肉之躯。

剧中对于情报工作的描绘,其惊心动魄之处,恰恰在于它的极度专业与具体。我总忆起那个关乎渡江战役军事部署的情报段落,它不再是概念化的“重要情报”,而是变成了具体到令人窒息的细节。镜头跟随我们的英雄,我们看到他是如何冒险潜入戒备森严的司令部,用微型相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屏住呼吸,拍摄下那标注着敌军火力点、炮兵阵地、后勤仓库与指挥中枢的绝密地图。每一张照片的获取,都像是在龙潭虎穴中拔下一颗龙牙。那“咔嚓”的轻微快门声,在寂静中宛如惊雷,敲击着观众的心弦。我们仿佛能感受到他手心的冷汗与如鼓的心跳。这份以生命为赌注换来的布防图,一旦成功送出,便意味着我军的炮火可以如手术刀般精准,意味着无数战士可以避免无谓的牺牲,意味着登陆作战的胜算倍增。

而另一处堪称神来之笔的细节,则是关于舟山战役“天气预报” 的争夺。渡海作战,风向和潮汐即天命。剧中展现了我们的同志,如何想方设法获取相关海域的精确气象与水文资料。这看似平常的信息,在那一刻,却与千帆渡海的时机、与登陆部队的生死休戚相关。我们看到他如何伪装身份,与相关人员周旋;如何在电台旁,紧张地抄录着那一串串关乎“天时”的密码。风向、风速、浪高、潮汐……这些枯燥的数据,在他和战友们眼中,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密码。当这份关乎“天机”的情报最终摆在决策者面前时,我们才恍然领悟,一场伟大胜利的背后,是怎样的算无遗策,是怎样的在寂静中完成了对“天时、地利、人和”的终极掌控。他们不仅在与人博弈,更是在与天博弈,只为将那希望的渡船,稳稳地推向胜利的彼岸。

《沉默的荣耀》的笔触是克制的,它只展现了冰山一角。总编辑卢敏女士在创作谈中透露,“能感动我们,也一定能打动观众。”毕竟是一部电视剧,而不是史料片,创作团队秉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大的历史背景和时间节点尊重事实,主要人物、人物关系和人物结局尊重史实。还有许多更深沉、更悲壮的故事,因篇幅与叙事节奏,未能尽数呈现。这不禁让我去探寻那水面之下的巨大冰体。

譬如,历史的真实中,吴石将军赴台前,已深知前路九死一生。他曾写下“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的诗句,这分明是荆轲式的“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歌。他并非不知险,而是知险愈向前。这种清醒的赴死,比懵懂的冲锋,更需要百倍的勇气。

而剧中虽展现了石将军副官聂曦就义前与妻子的狱中诀别,但其后更为绵长悲壮的余音,却因篇幅所限未能呈现。据创作人员深入挖掘的史料,在那次铁窗诀别中,妻子哽咽着问他,可曾后悔走上这条不归路,可曾想过她和年幼的孩子将来如何自处。聂曦沉默良久,目光中既有万般不舍,更有不容转圜的坚定。他说,此生最愧对的是家人,但对国家和民族,他问心无愧。他劝妻子忘了他,改嫁他人,好好将孩子抚养成人。然而,银幕之外的真实历史是,他的妻子后来带着孩子远赴美国,却终生未再嫁,独自将他们的孩子抚养成人。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生命里,她始终珍藏着对丈夫的思念,并在临终前郑重嘱咐后人:“待到他日山河统一,定要将你们父亲的骨灰,带回生他养他的故土安葬!” 这穿越时空的守望,这至死不渝的深情,让聂曦的牺牲更添一份沉甸甸的重量,也让这份家国情怀在血脉中得到了永恒的延续。

又譬如,剧中未能详述的,那些连名字都未曾留下的“传递者”。他们可能是街角的报贩,可能是舞厅的歌女,也可能是学校里平凡的教员。他们构成了那条“无形战线”最细微的毛细血管,负责着最基础也最危险的一环——传递。他们或许不完全了解情报的全貌,甚至不清楚最终接收者是谁,但他们凭着对引路人的信任,对那片光明未来的朦胧向往,便毅然担负起了这“信使”的职责。他们的牺牲,往往更为寂寥,如同夜空中倏忽即逝的流星,未曾被人看见,便已燃尽。

这些剧内剧外的细节,共同拼凑出一幅更为完整,也更为沉重的图景。它让我们明白,那场波澜壮阔的胜利,那“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改天换地,其地基,是由无数个在深夜里书写的情报、无数次在街头看似不经意的擦肩、无数回在亲人睡梦中的悄然离别,以及无数颗甘愿寂寂无名、随时准备陨落的丹心,所共同奠定的。

他们并非生而无畏的神祇,而是有血有肉的凡人。他们眷恋家庭的温暖,渴望现世的安宁。吴石将军或许也爱听一段悠扬的戏曲,朱枫女士定然也怀念着孩子纯真的笑语。然而,他们将这一切个人的、细腻的情感,都深深地熔铸于一个更宏大、更炽热的情感之中——那便是对于脚下这片土地,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亿万同胞的大爱。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生命,如同投入历史洪流中的一颗石子,或许激不起一朵可见的浪花,但那涟漪,终将推动着时代的舟楫,驶向光明的彼岸。他们用自己的“不存在的”生命,去换取了成千上万“存在的”、可以自由呼吸、安然生活的生命。这种价值的换算,何其悲壮,又何其崇高!

由此,我对“英雄”一词,有了更深地理解。英雄,不独是战场上斩将夺旗的猛士,也同样包括这些在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的“沉默者”。他们的战场没有硝烟,却同样残酷;他们的功绩不刻丰碑,却同样与山河永存。他们的伟大,正在于这种“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淡泊,在于这种将个体完全融入宏大叙事的自觉。他们是历史天幕上那些我们看不见的星辰,自身并不发光,却忠实地反射着理想这颗太阳的光芒,并在最黑暗的夜里,为前行的人们,提供着微弱却坚定的指引。

走出电视剧带来的情感激荡,窗外是和平年代的寻常景象:孩童嬉戏,车流如织,万家灯火次第亮起,织就一片安宁祥和的人间星图。这片我们今日已然习以为常的“静好岁月”,正是由无数个“他们”,在当年的惊涛骇浪中,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我们如今每一次自由的呼吸,每一次安然的白日与黑夜,都浸透着他们昔日的血与泪、爱与别。而《沉默的荣耀》这部剧,以及它背后所有创作者的心血,正是连接两个时代的桥梁,它让我们得以理解,这静好从何而来,我们又当何以珍惜。

暗夜终将过去,星辰永不湮灭。那些沉默的英雄,他们的名字或许依然沉默于浩瀚的史册,但他们的精神,却早已如他们为之奋斗的信仰一般,生根发芽,长成了这片土地上郁郁葱葱的森林,也绽放于西山脚下那永不凋谢的鲜花丛中。而我们,这些沐浴在其荫庇之下的后人,所能做与应做的,便是让这“沉默的荣耀”,不再沉默。让它成为我们民族血脉中永不冷却的热流,成为我们前行路上,那盏虽不耀眼,却足以照彻人心的、永恒的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吴德纯

责编:丁玥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