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奔涌、热点倏忽即逝的当下,安徽芜湖古城的巷弄里,一位面塑艺人正以沉静而温厚的力量,悄然连接起传统技艺与年轻世代。没有宏大的宣言,也不见刻意的说教,王井洋只是俯首案前,用指尖与面团对话,捏出了一条传统手艺融入当代生活的路径,也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描摹出一幅可触可感的生动图景。
他的走红,并非昙花一现的偶然,更像是一场传统与当下的默契相逢。从齐天大圣到潮玩“拉布布”,从古朴生肖到卡通萌物,他手中的题材始终流转着时代的脉搏。这背后,是一种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智慧。既持守面团塑形的古老章法,也坦然接纳流转不息的当代意象。正是在这种“守”与“破”的交织中,非遗不再只是记忆的标本,而成为可以呼吸、可以生长的生命体。
这份创新的底气,正来自他三十年如一日的沉淀。从最基础的揉面开始,他对每一处细节近乎执拗地讲究;甘坐冷板凳的沉静心气,让他在面对瞬息万变的潮流时,始终保持着最坚实的定力。正是这份岁月磨砺出的手感与心境,让他得以从容游走于传统造型与流行符号之间,使古老的面塑技艺,与当下的生活场景温柔相融。
王井洋的故事,也映照出文化传播方式的悄然转型。社交平台上的自发分享、年轻观众的驻足打卡、二次创作的悄然兴起,这些看似零散的行为,共同将古城一角的面塑摊,推成一个充满温度的文化现场。非遗的保护,未必需要隔绝于玻璃展柜;当它走入人群,在被注视、被讨论、被喜爱的日常中,反而能焕发出自然而坚韧的生命力。当一位外地游客愿意为此凌晨排队,只为亲眼见证一个形象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传统文化的当代魅力,已不言自明。
这份由指尖技艺生发出的温度,正持续转化为更广阔的影响力。从个人技艺的“出圈”,到带动周边业态的升温,再到引发文旅资源的联动,此时的王井洋与他的面塑,已不止是一个手艺人的坚守,更成为一桩具有公共意义的当代文化实践。
王井洋手中的面团,所塑造的早已超越具体形象。它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传统并非束之高阁的沉重包袱,而是我们可以与之亲切对话、并能持续汲取创造力的源头活水。非遗的传承,关键不在于将其封存于真空的展柜,而在于找到那条能将古老技艺的“魂”与当代生活的“场”相融合的道路。当传统手艺能如此坦然而自信地拥抱这个时代,并与之一同脉动,它便不再仅仅是需要我们小心挽留的“遗产”,而是蓬勃生长、面向未来的“现在进行时”。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胡斌( 武汉市汉阳区“阳观道”团队、区市场监管局)
责编:陈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