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从潜江“虾稻共作”看何以共生?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5日20:39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提到潜江,人们总会脱口而出“小龙虾”,再补充一句“好吃!”。每到夏天,潜江生态龙虾城便热闹非凡,家家座无虚席,甚至需要提前排队;更有游客驱车数十小时,只为品尝一顿鲜美小龙虾。“潜江小龙虾” 成为一张众所周知的地方名片。

“世界龙虾看中国,中国龙虾看潜江”。根据潜江市人民政府数据公开平台,2025年上半年,小龙虾交易17.7万吨,交易产值达75.27亿元,潜江龙虾年交易产量占湖北省60%、全国1/3,而中国又占世界龙虾市场的1/3,虾-稻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870亿元。有人形容:“每3只小龙虾,就有1只来自潜江。”可为什么偏偏是潜江的小龙虾如此受欢迎?这些数字的背后,答案深植于潜江首创的“虾稻共作”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之中。

那么,什么是“虾稻共作”模式?这是一种将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养殖与水稻种植有机结合的生产模式,即种养结合,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简单理解,就是稻为虾供饵、遮阴,虾为稻松土、施肥,从而减少化肥和农残,最终产出绿色优质的稻米和肥美健康的小龙虾。

共作的核心是共同行动、协作办事。潜江“虾稻共作”模式共作出了什么?

潜江抢抓“虾十条”政策机遇。技术上看,“四季有虾”的养殖新方法能保证虾客冬天也有虾可吃,还摸索出“虾稻轮作”“虾-稻-蛙”等多种生态组合模式;连虾壳都不浪费,摇身一变成为高附加值的甲壳素产品。更酷的是,这里还建起了全国首家“龙虾学院”,专门培养小龙虾产业的专业人才。文化上看,一道“油焖大虾”火出圈,撑起一座全国最大的农文旅龙虾主题美食城。每年举办的龙虾节、虾博会,创新推出吃虾赏花之旅,不只是热闹,更让潜江龙虾真正走进了全国人民的心里。经济上看,潜江建起了覆盖全国的线上线下供应链。今天还在潜江水里的小龙虾,18小时就能出现在全国600多个城市的餐桌上,高峰期一天就能卖出1500吨。“潜江龙虾”这个品牌,也早已成为行业标准的代名词。就这样,一条围绕小龙虾的完整产业链在潜江成型——从养殖、加工、餐饮到旅游、物流、电商,一只虾真正带动了一座城。

何以共生?共作之上,见共生。

在生物学上,共生是两种生命彼此依存、互利共赢的生存智慧。而在当代中国,“共生”更指向一种发展哲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虾稻共作,正是这一理念在农业领域的生动实践。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而“共生”的格局远不止一方水田。在国际层面,“共生”理念延伸为对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潜江龙虾,作为湖北唯一小龙虾省域区域公用品牌,成功入选“一带一路”地理标志推广清单,正是这一理念的品牌印证。

放眼全国,共生农业处处生辉。恩施鹤峰的“葛稻共生”、江苏宝应的“藕鳖共生”、浙江安吉的“茶园养鸡”、四川犍为的“一亩稻花”……它们与潜江的虾稻共作一样,都在讲述同一件事,在中国,共生不是概念,而是一场正在发生的绿色实践。

何以共生?潜江,用一只虾作出了回答。

潜江,曾面临资源枯竭的挑战,在江汉油田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潜江在“一只虾”中找到了新路。从无到有、从虾到链,潜江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和先进技术力量把这只虾贡献出去,将模式和品牌推向更广区域,带动了长江中下游周边城市共同受益,链接出一幅区域协作协调共生的实景图,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写照。潜江“虾稻共作”经验为其他地方的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份可借鉴的“共生答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范誉丹(武汉市江岸区“青橙计划”团队、江岸区文化和旅游局)

责编:汤立毅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