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成功举办武汉非遗旅游线路旅行商踩线活动。本次活动以“跟着非遗游武汉”为主题,组织了全市30余家重点旅行社、10余家媒体通过实地考察汉口非遗圈等传习场所、沉浸式体验非遗项目、合作意向签约、交流座谈等形式,串联武汉三镇非遗资源,进一步夯实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基础,推动文旅融合纵深发展。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非遗+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热搜话题。两者能结合在一起的根本,在于非遗和旅游均具有活态属性。非遗,来自于生产和生活,是传统生活方式的文化载体,部分非遗门类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具有商品属性和经济价值。旅游,本质上是一种生活体验,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与衣食住行也高度契合。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都随之发生了改变,非遗传承遇到了新的挑战。而旅游的发展则面临“体验同质化”,雷同的场景、雷同的表演、雷同的小吃,造成文化认同感缺失;旅客“打卡式旅游”后留不下深刻记忆,景区也难形成持续吸引力。
因此,“非遗+旅游”的结合,是一场互相成就的“双向奔赴”。旅游为非遗提供了更多实践空间和应用场景,搭建起从小众走向大众的舞台;非遗则为旅游注入了文化辨识度,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将走马观花的“打卡”升华为可感知的文化体验。“非遗+旅游”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文旅生态,实现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
如今,各地纷纷将非遗视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一系列非遗旅游景区名单、非遗旅游线路相继亮相。从西北湖畔的汉口非遗圈,到昙华林街区的扬子江体验店,再到武汉杂技厅里的精彩展演,让非遗融入市井,成为可亲近、可体验的日常风景。一条条旅游线路串联起来的不仅是非遗项目,更是一座城市独有的烟火气与人文温度。
要让这场融合走得更远、更稳,未来仍需把握好“度”。非遗与旅游的融合,要在保护非遗核心技艺与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既要遵循市场规律,更要守住文化根脉。唯有如此,才能从一时的契合转化为长久的共生,共同开启一个文化有活力、旅游有深度的崭新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马瑞晨(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文旅局)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