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半月谈》报道的基层乡镇政府“门难进”现象,在社交平台引发广泛共鸣。道闸拦路、岗亭盘查、多重验证,这些看似保障安全的措施,无形中筑起干群隔阂,服务群众的政府大门,不应是疏远群众的“隔离带”,而该是干群连心的桥梁。
对群众而言,基层政府的门连着解难题的希望。群众办事怀揣对公平与效率的期待,一扇敞开的门、一张笑脸、一句暖心话,都能传递尊重与重视。急难愁盼的事难解决,常因进门手续反复跑腿,基层政府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直面群众诉求的前沿阵地,让政府大门回归为民服务的本色,这不仅是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更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
打开大门会迎来乱象还是“点赞”?一些地方政府已通过实践给出答案。国庆中秋长假期间,赤壁市政府大院立起了“赤壁市政府机关食堂面向社会开放”的红色指引牌,除了物美价廉的特色餐品,还免费提供青砖茶、月饼和矿泉水。现场秩序井然、氛围温馨,开放的机关食堂既让本地市民感受到政府的热情周到,也吸引不少外地游客打卡特色美食。重庆红炉镇、宁夏望洪镇等地的镇政府,也在农忙时节敞开大院,不仅提供晒场,还设置乘凉区,用贴心服务赢得群众广泛好评。政府的开放姿态与服务诚意,本身就是一张亮眼名片,能在每一项温暖举措中,搭建起干群互信的桥梁。政府愿意敞开大门,群众才会放下顾虑;干部主动贴近群众,摸清急难愁盼,才能从源头减少民生难题。
与此同时,敞开大门对基层干部提出了更高能力要求。面对群众的复杂诉求,少数干部本领储备不足,既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又怕应对不当引发矛盾。那些“开放会添乱”的顾虑,还隐含着对服务能力的不自信。江苏泰兴市宣堡镇、靖江市孤山镇等地,群众可自由进出镇政府,前往各部门也不受阻拦,政府办公秩序并未受影响,其本质是基层干部本领过硬。身处群众一线,既要懂政策又要通民情,干部自身素质高,才经得起群众自由进出的检验。因此,面对更高服务要求,既要加强基层干部业务培训,也要优化考评体系,将干部从“怕出错”的顾虑中解放出来,把精力聚焦到更好地服务群众上。
破解“门难进”问题,关键就是守住为民服务的本分。有形的大门好拆,干群之间的无形隔阂难消。基层政府敞开的不只是大院的门,更是愿意听民意、解民忧的态度。基层干部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事,在拉家常、问需求中练本领、积经验,干群同心的力量会凝聚成基层治理的坚实根基,为群众带来真实可感的获得感、幸福感。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吴世丹(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住更局)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