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随着第二次野化放归长江江豚行动的启动,两头可爱的江豚回到了它们在长江干流的家,回到了它们的自然种群里,而它们的“微笑”也印在我们的心里。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持续加大,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但也要清楚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仍然脆弱,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还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产业发展缺动能、不平衡等问题。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加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演变规律等基础研究,提升长江治理现代化水平。生态保护职能部门应着力突破生物多样性自动化监测、生态系统碳汇精准测算等“卡脖子”技术难题,科学开展系统性保护修复。推动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修复,加强国土绿化、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缓冲带建设,构建连贯的绿色生态廊道,为生物提供完整的栖息空间。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海陆空”一体化的生态监测网络,实现对生态状况和保护修复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实时动态精准监管,推动生态保护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生态产业的创新链、产销链和价值链,赋能生态长江经济效益。企业建设生态环境领域技术创新联合体、技术联盟等协同组织,联合高校、科研单位共建一批绿色低碳产业创新平台,开展产业方向研判、技术标准创新等研究,为生态产业注入创新动能。地方群团组织可培育新型知识农民群体与企业合作,形成一支生态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积极发展特色生态产业,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优质水产业和生态旅游,进而完善产销链,构建利益共享与普惠机制。金融机构积极探索绿色债券、环保产业基金、碳交易等投融资方式创新,提高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生态产业的支持力度,多渠道提高生态产品附加值,将生态保护修复的环境效益转化为产业经济。
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筑牢长江生态安全屏障。打通部门、层级、地域限制,增强部门联动,促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信息通报和共享高效运转,实现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多元化治理。以产业协同为核心,推动市场经济从“各自为阵”向“一盘棋”转变,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产业协同发展体系,构建产业集群培育、“飞地经济”、税收分成等协同机制,实现跨越式发展。社会组织积极融入长江生态保护格局,通过技术赋能、资源共享、生态文明培育等方式参与推动长江生态保护,提升服务质量和公信力,有效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
面向未来,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向更高水平迈进,构建健康、创新、共享、协同的“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径”,为“十五五”时期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范武广(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团队、中共当阳市委宣传部)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