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捂耳朵”于事无补,“听原声” 提升效能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5日13:56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近日,《中国组织人事报》刊文指出,少数干部在工作中将群众的直言视为“刺耳声”,把合理诉求曲解为“无理取闹”,这种把群众“原声”当“怨声”的错误认知,不仅寒了群众的心,更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群众的声音,本质上是信任的托付、是民生的反馈、是治理的镜鉴。如何倾听、理解并回应好群众“原声”,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答好的一道治理考题。

群众的“原声”,往往直接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困难和治理中的薄弱环节。无论是道路坑洼影响出行,还是办事流程烦琐、政策落地不畅等等,这些声音背后,都是群众对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的期盼,是他们对党和政府信任的体现。若把这样的“原声”简单归为“怨声”,甚至敷衍塞责、消极应对,不仅会错过改进工作的良机,更会透支群众的信任,使小问题拖成大矛盾。

“怨声”并非凭空而来,其根源往往在于对群众“原声”的回避和漠视。一些干部习惯于听汇报、看材料,不愿深入基层、直面问题;有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踢皮球”“打太极”,导致诉求石沉大海;还有的缺乏“解码”能力,无法从情绪化表达中识别真实诉求。凡此种种,都是作风不实、能力不足、机制不畅的表现。长此以往,原本可以及时化解的“原声”,便可能发酵为难以收拾的“怨声”。

善听群众“原声”,首先要破除思想障碍,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党员、干部要认识到,群众的批评和建议是改进工作、优化治理的宝贵资源。因此,我们既不能因“声音刺耳”就“捂耳朵”回避,也不能因“问题琐碎”就“摆架子”敷衍,而应当放下身段、耐心倾听、真诚回应,只有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才能听懂“原声”背后的信任与期待。

其次,要提升“解码”能力,善于从群众语言中发现问题的核心。群众的表达往往比较直白且具体,党员、干部须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区分话语中的情绪表达与实质诉求,找准问题所在,真正摸清群众急难愁盼真实情况。要通过深入调研、换位思考,做到施策精准、回应有力。

更重要的是,要构建常态化的“听声—响应—反馈—改进”工作机制。拓宽民意收集渠道,完善问题分级处理流程,将群众满意度纳入考核体系,形成治理闭环。对合理的诉求不拖延、不推诿,高效推进、尽快解决;对暂时受条件限制难以落实的事项要不隐瞒、不糊弄,坦诚说明情况、做好解释沟通;对产生误解偏差的事项要不漠视、不回避,主动向群众释疑解惑、及时疏导情绪。

群众的口碑是检验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准。唯有把群众的“原声”作为推动工作的动力,才能不断夯实执政根基,凝聚发展合力,才能站稳党性立场和人民立场,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民心更有归属感。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诗婧(武汉市硚口区“彩鸿硚”团队、长丰街道办事处)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