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穿越山谷运送药品、植保机掠过农田守护粮食、救援机冲破黑夜抢救伤员……低空经济已从科幻般的想象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拓展无人体系在工业生产、城市治理、综合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将低空场景向民生领域深入拓展,精准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以“空中路径”填补服务空白,以效率变革推动公共服务实现普惠,能够为乡村振兴、城市治理注入新的动力。从“云端”到“人间”的科技下沉,正是新质生产力赋能美好生活的生动体现。
民生痛点在哪里,低空服务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在应急救援领域,低空飞行器如同“天空卫士”。无人机搭载“救命血”从硚口武汉血液中心飞往亚心总医院,19分钟完成运输,较地面通勤提速60%;东湖高新区突发火情时,无人机快速穿透浓烟锁定火点,引导消防力量精准扑救;峰飞eVTOL航空器为武汉渡江节提供空中守护,实现从“人力巡防”到“智能守护”的质变。这些场景中,低空技术将救援响应速度提升数倍,为挽回生命赢得宝贵时间。在乡村振兴一线,低空物流无人机满载果蔬山货从田间起飞,直达城市商超;偏远山区群众通过手机下单,当天就能收到网购商品。当“山货进城”与“快递进村”借助低空网络无缝衔接,城乡双向流通的堵点正被逐一打通。
喜人的成效背后,仍有难题待解。尽管低空经济在民生领域已迈出坚实步伐,但其发展短板依然清晰可见。应用场景的创新不足首当其冲,当下的探索多集中于配送、植保等基础功能,而群众更期待的通勤便利、高空消防等“高阶服务”,大多还停留在小范围试点,未能形成规模效应。最现实的制约则是成本门槛,受设备、运维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的低空服务价格仍显偏高,即便解决了“能不能用”,“用得起”的问题仍未完全破题。这些问题交织叠加,成为低空经济从“尝鲜”走向“常用”的关键阻碍。
破题之钥,在于构建“三位一体”发展路径。低空经济的民生答卷,既要绘就“上天入地”的科技图景,更要书写“枝叶关情”的为民篇章。这需要跳出单纯的技术迭代思维,以系统性思维擘画发展蓝图:既要织密低空服务网络,让“空中走廊”延伸至城市毛细血管;又要打破制度壁垒,用改革创新的“开山斧”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更要以民生温度校准发展坐标,让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当顶层设计、制度创新与民心所向同频共振,低空经济的民生实践方能从“试验田”走向“丰收田”,在新质生产力的沃土上结出普惠硕果。
从汉商低空港的“空中速配”到长三角的“低空公交”,从东海之滨的海上救援到西北戈壁的生态巡护,低空经济的每一次飞跃都在书写为民服务的新篇章。它不仅是科技的突破,更是初心的坚守,让优质公共服务触手可及,让群众生活更有质感。当低空飞行器不再只是城市炫技的“空中玩具”,而是化作守护民生的“隐形翅膀”,新质生产力的光芒才能真正照亮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惜雨(武汉市汉阳区“阳观道”团队、区发改局)
责编:陈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