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让基层治理有“众人拾柴”的温度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8日16:57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反复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明确要求“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武汉市“五改四好”行动也提出“居民主体、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改造模式。街道作为城市更新的前沿阵地,基层社会治理若只靠政府“大包大揽”,不仅难以应对复杂的民生需求,更会背离“人民城市”的核心理念。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型,关键是激活群众、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动能,让基层治理从“政府干、群众看”变为“大家议、共同干”,在“众人拾柴”中彰显治理温度,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注入鲜活力量。

让群众从“旁观者”变“参与者”,筑牢基层治理的“民意根基”。群众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第一感知者”,也是最有发言权的“治理主体”。基层推动多元共治,首要任务是搭建制度化的群众参与平台,让群众的声音能被听见、意见能被采纳。一方面,推广“社区议事会”制度,针对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等民生项目,邀请居民代表、党员代表、退休干部共同参与决策。另一方面,推动“群众监督员”机制,在城市更新项目中邀请居民担任监督员,全程参与质量监督、进度跟踪,可一定程度避免“偷工减料”“进度拖沓”等问题。此外,还可通过“线上投票”“民意征集”等方式,让群众参与治理评价,群众评价结果与部门绩效考核挂钩,让群众真正成为治理成效的“评判员”。

让社会组织从“配角”变“主角”,补齐基层治理的“专业短板”。基层社会治理涉及养老、托育、调解、文化等多个领域,仅靠政府部门难以满足多元化的专业需求。政府应积极引入社会组织,让专业力量成为基层治理的“有益补充”。针对“一老一小” 民生痛点,引入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社区养老驿站,提供助餐、助浴、健康监测等服务;联合托育机构在完整社区建设“嵌入式托育点”,解决双职工家庭“带娃难”问题。此外,还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开展文化活动 —— 比如在历史街区改造后,引入文化机构策划“非遗进社区”“老照片展”等活动,既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又传承城市文脉,让基层治理更有“文化味”。

让企业从“受益者”变“共建者”,激活基层治理的“市场动能”。企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基层治理的潜在力量。基层推动多元共治,应引导企业从“被动享受治理成果”转向“主动参与治理过程”,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互利共赢” 的格局。在城市更新项目中,鼓励房企、园区运营商等企业主动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口袋公园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政府通过“容积率奖励”给予政策支持。此外,还可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公益治理,让企业成为基层治理的“正能量”。

“众人拾柴火焰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源于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政府激活群众、社会组织、企业的参与动能,本质上是把“人民城市”的理念落到实处,让群众的需求成为治理方向,让专业的力量补齐治理短板,让市场的动能丰富治理资源。当越来越多的人从“旁观者” 变为“参与者”,越来越多的力量从“单打独斗”变为“协同共治”,基层治理才能真正有温度、有活力,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悦明(武汉长江新区“江小豚”团队)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