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湖北洪湖的长江段迎来两位特殊的“返乡客”。经过两年多野外生存训练的江豚,在科研人员的护送下,顺利回归长江干流。它们摆动尾鳍,消失在江水中,那张圆嘟嘟的脸上仿佛带着从容的微笑。这是我国第二次成功实施江豚野化放归,从首次的谨慎探索到如今的从容推进,江豚回家的路越走越稳。
这些“微笑天使”的归来,是长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见证。曾几何时,长江生态警钟长鸣,“水中大熊猫”数量锐减,白豚功能性灭绝的遗憾犹在眼前。如今,随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深入人心,长江重现生机。沿江两岸,曾经喧嚣的码头工厂让位于滨江绿道;江面之上,“十年禁渔”让捕捞船只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巡护船和科研监测点。这些变化,都在为江豚营造更宜居的家园。
让江豚安心“微笑”,离不开科技力量的精心护航。在湖北的野化训练基地,科研人员为江豚量身打造“生存课程”——模拟长江真实水流环境,录制不同船只的轰鸣声帮助它们适应噪声,甚至研制出轻便的穿戴式定位背心。这些细致入微的准备,让江豚从“保护区居民”顺利过渡为“长江居民”。更令人振奋的是,全球首个江豚精子库的建立,为这个珍贵物种搭建起“生命银行”。从野外保护到人工繁育,从个体追踪到种群管理,科技正在为长江生态保护注入强大动力。
江豚的微笑背后,站立着无数平凡而坚定的守护者。在安庆西江保护基地,工作人员日复一日地监测水质、清点鱼群;在武汉鲸豚科普馆,淇淇的标本默默诉说着保护的重要性;在千里江堤上,渔政执法队员顶着烈日寒风巡航巡查。正是这些不同岗位上的坚守,织就了一张严密的保护网,让江豚得以安心繁衍,让长江重现生机。
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增长到1249头,比2017年增加了23.4%。这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整个长江生态系统活力的恢复。每条新生命的诞生,每次成功的野化放归,都在为母亲河注入新的活力。
江豚的微笑,是检验长江生态的最好标尺。当我们再次在江面上看到它们跃起的身影,那激起的水花仿佛在诉说“善待自然,自然必将回馈。”留住江豚的微笑,就是留住长江的生命力,更是为我们自己守护一个充满生机、和谐共处的未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立阳(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万松街道)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