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读编往来

石述思:全媒体时代影响力的塑造

发布时间:2018-05-17 15:38:55来源:荆楚网

  荆楚网消息(通讯员 刘晶晶)移动互联网和全球化背景下,媒体、企业和个人如何塑造影响力?
  日前,著名财经评论作家、电视策划专家石述思先生受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邀请,为同学们带来了《全媒体时代影响力的塑造》的讲座。在讲座中,他围绕着移动互联网以及90后受众的特点,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媒体实践经历,为同学们分析了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评论发生嬗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对如何破局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媒介革命不是互联网时代才发生
  过去已有先例

  石述思首先以自己的从业经历告诉大家,媒体革命其实一直在发生,而不仅仅是今天互联网对媒体行业的冲击。他本人在大学毕业的时候,也经历过报纸的衰落和电视的崛起。1987刚进大学的时候,他学习的是报纸相关的专业知识,当时电视人才需要通过定向委派的方式培养。等到他毕业时候,电视媒体开始崛起,由此他开始与《东方时空》《对话》《经济半小时》《对话》等栏目开始密切的合作。
  在今天年轻学生统称为互联网的产品,对石述思这代人来说很具体。首先是老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累计了数百万粉丝,成为第一代网红。新的潮流来临时,石述思在韩寒开博一年半的时候,突然发现再帮着电视台开会和出台,没有前途。于是在韩寒成为意见领袖一年半到两年后,他在新浪开了博客。作为一个体制内的人,他大概用了半年的时间,达到了6千万的流量,成为了意见领袖。然而,新浪又推出了一个新的产品——新浪微博。作为创始会员的他比较有优势,在最初的一段时间,他都排在新浪微博权力排行榜的前50名。但好景不长,大批的演员、卖衣服的网红迅速的崛起。后来又出现了成就了无数大号和网红的微信,石述思坦言自己并没有抓好利用好这个平台。直到今天,媒介已经走向了当下的短视频、AI的时代。
  他以自己的成长的经历告诉传媒学子,未来的潮流一定是科技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结合,无所谓文理科生的概念。他本人能够在激烈的传媒变革中生存下来,就是因为坚持了自己的初心,没有选择当时家族里的长辈设想的所谓的“高人一等”的理工科专业,就读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专业。作为离信息最近的人,学新闻传播的传媒学子是有优势的,但也因为离的太近会有非常大的压力,因为14亿人在和自己竞争记者这个岗位。他期待学生能够做出自己的努力,让科技主义和人文主义结合在一起,不断拥抱变化,才能保证在媒介发展的各个列车上都有车票在手。
  新生代媒体人破解之道:
  搭建桥梁,构建价值传播
  面对互联网引发的信息革命,石述思指出当下的媒体人应该从整个社会发展层面,重新发掘自己的职业理想。他坦言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我们只花了短短的40年时间,走过西方国家300年走过的路程,在这其中创造了经济奇迹,却也留下了“硬实力很硬、软实力很软”的问题。40年以来,经济发展方面基本合格,但是配套的社会奇迹、文化奇迹、政治奇迹却没有跟上。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短板,需要媒体人牢牢放在心上,否则不会赢得受众的认同。
  他将当下的传播分为两类,一类以娱乐为主要色彩,一类是推动社会价值情感传播,让社会变得文明优雅。他坚信中国下一波媒体创业浪潮一定是大众价值型。因为这种人文缺失的时代,也正是出新闻和文学大师的时代,由此对新一代传媒人也提出了新的期许:构建价值的链接,将每一座孤岛连成一片大陆。他以《舌尖中的中国》为例,指出前两季它的成功,是因为它唤醒了我们集体的乡愁,无论我们多有钱、走的有多远,也改变不了我们是黑头发、黄皮肤、黑眼睛中国人的事实。
  他还建议媒体人在面对混乱的舆情和各种利益纠缠到一起的时候,能够扪心自问,坚持两件事,一个是常识,另一个是良知。无论媒介怎么如何向前发展,大家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基于我们认同常识、认同良知,基于我们回到原点的思考方式,基于我们热爱这个国家、热爱这块土地,他希望传媒学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能回到事情的原点,“不要因为走了太远,而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评论美学的革命:
  从逻辑过渡到情感,引入编剧思维

  针对如何创造价值链接,石述思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首先要知道受众在哪里,尤其要知晓受众的特点。因为大数据时代,不再是讲究线性逻辑的时代,而是讲究关联的时代。所以从事件、话题、语态到要素,都要与受众建立利益关联、情感关联甚至价值关联,增强与受众的黏性。尤其年轻的90后,不同于以往的85后及以前的人,从讲究“我们”的这种集体主义时代走入了Me时代,非常强调个性的解放和张扬,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诉求、价值观、爱好和个性,媒体想要满足每个人的诉求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这种全媒体时代,也给媒体人带来了新的机会,只要内容足够好,就容易产生爆点,移动互联网铲平了以往媒体平台间的鸿沟。
  他指出当下自媒体的最大特征是人格化,自媒体运营人员为所有的内容赋予了情感、赋予了戏剧元素、赋予了场景。事实上这种场景化的写作,在我们中国古代诗歌传播中比比皆是。他指出好的评论也应该是有体温和场景的,因此他呼唤一场评论美学革命的发生。
  具体而言,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评论,需要从过去注重逻辑的层面向情感层面过渡,他建议评论课堂可以考虑引入好莱坞著名编剧课程《故事》,用戏剧思维,不断营造冲突、制造悬念、走向高潮,使得每一句话都是一个场景和画面,将热点事件和受众心中的痛点结合起来,最终成为引爆点,赢得受众的共鸣,从以往的利益关联走向情感关联,甚至升华到价值关联。目前做的好的大号,比如六神磊磊,就是与金庸的粉丝建立了很好的情感连接,从而实现了从普通的“关注”到“黏住”,牢牢地抓住了受众的注意力。与此同时,石述思认为企业、组织等在于受众建立关联时,也要守住底线和良知,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最后,石述思对当下的95后传媒学子寄予厚望,认为当下移动互联网正是为年轻一代而生的,虽然现在是大众传播滥觞的时代,但我们的生活不应该只有大众娱乐、知识网红,在“有意思”之外,更应该追求“有意义”的事物。既然进入了高等学府的传媒课堂,命中注定处在价值链的上游,有使命构建价值型内容传播,从让“大国崛起”变成让“大国优雅地崛起”,促进价值成长、文明生长,重塑常识、守卫良知。

(作者:刘晶晶  编辑: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