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漫步在英国牛津大学。
这里完全是一座独立城市,不过,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城。
牛津的街道并不冷清,行人不少,除了学生和教师,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小咖啡店和面包店、纪念品店星罗棋布,甚至还可以租船在牛津著名的河道里泛舟。
说起牛津大学,我在脑子里印象深的是大学时用的那本《牛津英汉辞典》。我在做翻译课时,脑子里曾掠过一个问题,就是英语的牛津Oxford,明明读音是“我可是富的”,怎么偏偏要翻成“牛津”呢?
这次来到牛津,蓦然看到随处可见的牛津纪念品,上面的LOGO真的是一头牛踏在一条河上。看来,中文这么翻还真的有道理,有一种说法是这里正值查威尔河与泰晤士河的交汇处,水大,渡河难,恰好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渡口,牛可以平安渡河,就叫做“牛津”了。
从伦敦到牛津来,最好是坐双层巴士,单程两小时,16镑来回。英国人是把双层巴士当国粹的,还拿到北京奥运闭幕式上秀了一把,他们连长途车都不忘用双层巴士,这车别的好处不管,观光是一流的。下车之处,正好是牛津大学博物馆,免费,但规定每个参观者要自愿捐献1个英镑。看了博物馆才知道,牛津的历史太长了,长到一个大学博物馆居然要用考古的方法来陈列大学自己的历史,那些数百年前的遗址遗物,断石朽木,诉说着这个大学城的苍桑和多变的格局。到今天为止,牛津大学已经拥有了40多个学院,可说是饱经苍桑,子孙满堂。
学院的建筑各有千秋,我注意到,每个学院都有尖塔,无怪“群塔之城”就成为了牛津大学的别号。为了弄清牛津大学所属学院内部的格局,我敲响了圣玛丽?玛丽莲学院的大门。在学院那中世纪的门廊里,看门人收取每人4镑门票,然后放行。走进学院,红色的藤萝、绿色的草坪、失去了颜色的厚重木门,一切都把时钟拉回到中世纪。1458年,当时的温彻斯特大主教创立了这所学院,至今500多年历史。学院的走道光线很暗,但气氛很活跃,学院邻近的河道,花树垂水,院里甚至还养着梅花鹿。我们走进学院的小餐吧,看到木窿上钉着一块块木舵,还有长长的船桨,那是牛津的传统,赛艇是学校的光荣。
我们又走过了圣三一学院、麦特兰学院,皇后学院等一个又一个学院,每个学院都有着厚重的历史,从大门外窥望,除了每个学院都有的一块特绿特美的草坪可以一目了然望见外,其余都包围在神秘厚重的气氛之中。不过,我们去的那天,正好是一些学院的学位授予仪式举行,满处是青春男女,披着黑色加白条的袍子,在家人的陪伴下,洒下一片笑声。
我又参观了牛津大学图书馆。这天开放给游人的,是其中一个小馆。这个馆密封遮光,进去以后好久眼睛才适应。那些已经发黄变脆的书籍和手稿,无声地诉说着牛津学者艰辛的学术生涯。我认真观察了玻璃柜里陈列的一位学者在几百年前的手绘蚂蚁解剖图,画得纤毫毕露,逼真到胜过照片。那些成捆成堆的发黄手稿,每一页都是当时学者用羽毛笔一笔一划写成的,其艰辛与细致,观之可鉴。牛津能够涌现40多位诺贝尔获奖得者,这绝不是偶然的。
牛津城里,用石块砌成的小道悠长而又悠长。牛津特有的学院文化,通过小道串成一起,各学院都有各自的宿舍、课室、图书馆、小教堂、酒吧、花园等等,设施完善,仿佛是大学的缩影。学院就像个温馨的大家庭,住着修读不同科系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交流。
在这座以学术光荣而著称的地方,它特有的历史文化气氛会把所有的人同化。那就是,来到这里后,优雅的种子伴随着知识一起成长,智慧与多元文化共生,而传统在这里与创新和谐相处。
我买了一支羽毛笔,作为参观牛津的纪念。这支红色的羽毛笔,带有着牛津独有的底蕴,多少个世纪以来,无数学生和学者用它来探讨知识,秃笔成冢,方成大业
牛津的钟声,此起彼伏地敲响。在钟声远祷之中,我带着红色的羽毛笔,告别牛津,心中充满对历史和文化的向往。
稿源:荆楚网
作者:江作苏(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腾讯·大楚网董事长。中国新闻最高奖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作者: 编辑:江作苏)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